天天看點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22日,共産黨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承認共産黨談話,這意味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但此時為戰線建成付出了汗馬功勞的功臣之一張學良此時卻被蔣介石軟禁。

誰也沒想到,本可以被釋放的張學良卻是因為一場事變失徹底失去了自由的可能,甚至連自己的東北軍也倒向了蔣介石。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戰和兩難,搖擺不定

1936年,戰火的硝煙飄蕩在神州大地上,日本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東北的局部戰争愈演愈烈,全面戰争的号角即将吹響,但國内的内戰卻仍未平息。

1935年,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征結束,勝利會師。同年9月,蔣介石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張學良的東北軍遵從号令入陝甘剿匪。

1936年12月12日,在與紅軍上司層充分交流了意見和态度後,深切的認知到抗日乃是當今第一大要事的張學良決心進行“兵谏”,聯合楊虎城扣留了督戰的蔣介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12月25日,被逼無奈的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戰,聯共抗日”的留香主張,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雖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已經有了雛形,但作為事變的主導者,東北軍的領袖張學良卻在護送蔣介石回南京後被扣押,東北軍群龍無首,内部紛争激烈。

彼時的東北軍分為兩派,一部分是以中下層軍官為首的少壯派,一部分是以東北軍上層為首的主和派。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少壯派認為,應該立即放回張學良,否則将與南京政府開戰。而主和派則在戰與和間搖擺不定,并傾向于和談,因為東北軍與中央軍戰力十分懸殊,倘若輕起戰端,毫無勝算。

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提出者,中央紅軍則認為,當即要務是如何抗日、對抗外敵,而不是進行内戰,是以不願參加對蔣作戰。

受到了紅軍的影響,東北軍高層上司人的想法逐漸清晰,但這卻迎來了中下層軍官的反對與密謀。誰也想不到,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後,又一場暴風雨即将襲來。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少壯密謀,發動政變

1937年2月1日夜,東北軍少壯派的幾位上司者受到了召集來參加會議,而會議的内容是——幹掉主和派,掌控東北軍,營救張學良!在此時看來無比荒謬的想法卻赢得了幾人的支援。其實事情的出現早有苗頭。

2月1日清晨,受蔣介石指令來調解西北問題的東北軍将領于學忠被東北軍特務團包圍,而中共方面前往潼關進行妥協談判的李克農也被少壯派軍官攔在了城門内,不讓出城,後在東北軍高層将領何柱國的威脅下才被迫撤去。

于是當夜,認為東北軍高層将領“軟弱、妥協、無能”的少壯派等人決心用武力進行反抗,而這也是災禍的開端。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2月2日,東北軍發生政變,連長宇文俊等人突入王以哲家中将卧病的王以哲槍殺,史稱二.二事件。此時正是上午,在擊殺了王以哲後,東北軍少壯派開始繼續在城中搜尋目标,以圖消滅主和派,“營救”張學良。

最終,少壯派槍殺了宋學禮、徐方、蔣斌等将領,何住國因躲入楊虎城公館内幸免于難。值得一提的是,在找到了于學忠和東北軍參謀長董英斌後,少壯派強令兩人下達讓東北軍全面出擊中央軍,營救張學良的指令。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但于學忠卻哭着解釋:“你們闖下大禍,我的部隊遠在甘肅,西安城外的東北軍我是指揮不了的。”此時幾人才隐隐覺得苗頭有些不對,但禍患已經釀成,再也難以收尾。

政變結束、王以哲被槍殺後,前線的東北軍将領都出離憤怒,并有唇亡齒寒之感。同時,少壯派的年輕軍官根本無力取得指揮權,除了得到部分士兵和将領的支援外,東北軍内部其餘人并不認同他們的想法。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結局慘淡,軍隊分裂

此時的東北軍已隐隐有分裂的迹象,部分東北軍将領甚至甚已經開始聯系南京政府,準備投誠。2月3日,政變結束的第一天,東北軍騎十師宣布倒向南京政府,緊接着東北軍106、105師也宣布倒向南京政府。

城頭變幻大王旗,短短的幾天時間内,事态就急轉直下,而這都是因為一場錯誤的政變和流血引起的。

與此同時,東北軍105師向臨潼開進,而其餘東北軍的軍長、師長等人夜紛紛響應,稱要将政變的少壯派全部殺絕。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但這還不是結束,二.二事件帶來的影響和危害遠比幾人想象的要更大,已經建立起基本信任的紅軍與東北軍因為二.二事件出現了裂痕,東北軍進階将領不再信任紅軍,甚至認為政變是受中共指使。

楊虎城在政變過後心力憔悴,雖然極力勸解,但仍被前線的東北軍進階将領誤解,再難獲得他們的信任。

随後,楊虎城麾下的十七路軍被迫接受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收編,少壯派上司人孫銘九、應得田、苗劍秋等人逃走,被東北軍通緝。于文俊被抓,剖心以祭奠被他槍殺的王以哲。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少壯派政變徹底失敗,并帶來了無法挽回的遺憾——張學良徹底失去了被釋放的可能,隻能被蔣介石軟禁在南京城中。

而耐人尋味的是,孫銘九、苗劍秋、應得田三人在抗戰爆發後無一例外的成為了漢奸,屠龍的少年變成了惡龍,并将他們的火焰對準了同胞。

事件的最後,中央軍開入西安,随後,國民政府代表顧祝同開始與17路軍、中共紅軍與東北軍開始談判。3月,東北軍開始東調,17路軍總指揮部被撤銷,楊虎城被迫出國 。

一場事變,導緻東北軍将領傾向蔣介石,張學良錯失被釋放的可能

小結:

盲目的沖動隻會招來禍患,戰争也并不能解決問題,隻會帶來更大的仇恨。本來東北軍與17路軍的聯合是有可能在談判桌上換來勝利,但因為一聲槍響、一場政變,一切可能都消失,隻剩下了兩個字“戰争”。

遇到問題是,隻有進行多方面周詳的考慮後做出的決定才能被應用,否則一時激憤下的想法更有可能造成惡劣的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