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相傳,尋烏潘氏始祖潘任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将領。1275年元軍大舉南下進攻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政權下诏天下起兵勤王抗元,張世傑和文天祥、潘任等積極響應。潘任(?—1279)是福建汀州人,在汀州(今長汀)響應诏令,招募義兵,勤王抗元,被朝廷封為扶駕大将軍。1276年2月,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俘宋恭帝及謝太後、全太後等宋室皇族,百官降元,南宋滅亡。恭帝之弟趙昰、趙昺及母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及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護衛下,逃出臨安至永嘉(今溫州),随後輾轉到福州,定行都,成立南宋流亡政權。

元軍滅南宋後,南下進攻福建汀州,潘任率領義軍抵抗失敗,汀州陷落,潘任随文天祥移師龍岩,随後轉戰廣東、江西贛南等地。1278年升為兵部尚書,繼續率軍抗元。1279年,南宋流亡政權在崖山被元軍圍困,崖山海戰,宋軍失敗,全軍被殲,陸秀夫攜幼帝趙昺跳海身亡。至此,南宋流亡朝廷滅亡。潘任率軍赴援崖山,行至硇州獲悉宋軍主力被圍覆滅後即潛身北上,途經江西尋烏項山,攜子十三郎等親屬部衆在項山隐居,自始終日憂思,不思飲食,不久辭世。此後,潘氏族人即在項山腳下墾荒種植,安家定居,繁衍生息。開啟了潘氏族人不斷遷徙廣東、福建等地的繁衍曆史。

尋烏潘氏為潘任後五世海六公的後裔。自任公項山開基至今已存700多年之久,其後裔分布在贛、粵、閩、湘、滇、川、桂、皖、港、台等地,亦有印尼、新、馬、泰、日、美、加等國。其中,尤其以廣東客家地區最多。本文着重從潘氏在廣東客家地區的遷徙分布來分析客家人遷徙曆史。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尋烏風景:仙羊岩(黃洋、劉敏 攝)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01

客家人随着宋室南渡,為躲避金兵的戰亂禍患,在這場時曠日久的動亂時期裡,有部分中原人士攜老扶幼舉家向南方遷徙,同時一部分先期遷往長江流域的客家人則繼續向南方遷徙,這時已形成一股客家人南遷的曆史洪流,人數已非常之多了,他們遷徙已經到達現在贛南、閩西一帶。潘氏始祖潘任就出生在福建汀州(今長汀),然後在那裡起兵勤王抗元。可知當時汀州一帶已有很多客家先民定居了。這便是宋室南渡帶來客家人大遷徙的曆史結果。

02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03

從時間上來看,法明攜兩子遷回閩西甯化石壁,及兩子從甯化石壁再遷徙至粵東長樂(五華),其後再遷興甯等地。正值元末明初之時,這一時期又是戰亂不止,民不聊生,人民水深火熱之時。這樣,又迫使客家先民繼續遷徙,尋找能生活發展的地方。正如潘琴之子文質在明洪武初年從長樂遷興甯附城開基創業。其後人處士公(琴公後十二世孫)又遷梅縣南口僑鄉,是南口潘氏始祖。

04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05

尋烏潘氏與梅州潘氏的淵源

總之,從潘氏族人的遷徙路徑可知,客家先人的遷徙所呈現的規律性,即從贛南、閩西一帶遷向粵東地區,以嘉應州為中心,繼而由東向西逐漸發展遷徙,直至廣西地區(以桂東地區為主),有少部分客家先人則遷徙至四川及南洋等地。客家先人遷徙的地方大多數為較為偏遠的山區,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環境也相對惡劣。客家先人披荊斬棘,開荒墾種,艱苦奮鬥,頑強地生存下來,并且不斷地繁衍,再向外圖生存發展,造就了客家人克難攻堅、吃苦耐勞、勤勞儉樸、開拓進取的精神。而今,客家子弟遍布全國和海外,我們應時時念先祖的開拓發展的艱辛曆程,牢記客家人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将其發揚光大,為建設美好家園作出重大貢獻。

注:本文所引用資料來自《任重如山——潘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一文(潘氏文化研究會編)。

來源:梅州僑鄉月報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