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骨頭看似硬朗,其實也會變脆易碎

71歲的張姨,在家洗澡時腳底一滑摔了一下,腰痛十幾天沒好,到醫院拍片一看發現腰椎骨折了。80歲的陳姨,在家拖地時摔了一跤,自己起不來,後來拍片說是股骨頸骨折,醫生告訴她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是什麼原因,讓兩位老人的骨骼變得如此“易碎”?答案就是骨質疏松。在骨折之前兩位老人家都覺得自己身體一向很健康,完全不知道自己患有骨質疏松症。骨質疏松是怎麼回事?清遠市人民醫院骨科一區副主任醫師黎昭華帶大家了解骨質疏松症,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峰值骨量”一般在30歲左右

黎昭華介紹,骨質疏松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它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緻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這種疾病會導緻骨骼變得脆弱,像玻璃一樣易碎。即便是在站着時發生最輕微的摔倒,哪怕是打噴嚏或彎腰提東西時,骨質疏松症患者也會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症的一大特點是可能不會産生任何症狀,是以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在病情惡化之前,通常不會被察覺。

而實際上骨質疏松症是非常普遍的疾病,随着人口老齡化的進展,估計骨質疏松症的患病率還會進一步增長。

為什麼會發生骨質疏松?黎昭華解釋,身體裡有兩種與骨品質有關的細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聽名字就能感覺出來,一個促進骨組織的生長,一個抑制骨組織的生長,它們互相壓制。那麼在成年之前,成骨細胞是占據絕對上風的,骨量會不斷增加,當達到“峰值骨量”後就不再增加了,這個峰值大多數人都發生在30歲左右。

随着年齡的老化,尤其是女性絕經後和男性進入老年以後,流失的骨質會多過身體新生産的骨質,這時候如果不及時幹預,就可能出現骨質疏松症。

随着年齡的增長和絕經後女性激素水準的變化,身體的骨量開始下降。一方面是人體骨量自然擴增停止,另一方面是骨量流失,最終就造成了骨質疏松。是以,如果在骨量峰值時骨量越低,那麼随着年齡的增大,患骨質疏松的風險就越高。

髋部骨折危及生命

骨質疏松症有許多危害,其中最痛苦的莫過于因骨質疏松症導緻的骨折。無論是身體任何部位的骨折,都可以限制患者的活動,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

“骨折比較常見的部位是脊柱、髋部、手腕關節。”黎昭華介紹說,全球50歲或以上人群,每3位女性或每5位男性中就有一人會因骨質疏松而骨折,按時間來算,每3秒就會發生一例骨質疏松骨折。

骨質疏松性骨折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包括劇烈疼痛、長期康複、長期殘疾、生活品質下降和獨立生活能力喪失,其中的髋部骨折還可能間接危及生命。

調查顯示,髋部骨折發生後,高達20%患者将于1年内因各種合并症而死亡。是以,髋部骨折在高齡患者中甚至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随着人均壽命的延長和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髋部骨折發生率有了明顯的增加。而幸存者的行走能力和獨立性也将會嚴重喪失。由此可見,預防骨質疏松,将骨質疏松骨折防患于未然尤為重要。

老年髋部骨折之是以會有如此“駭人”的稱号,是因為髋部骨折引起的一系列并發症,如因疼痛不敢翻身,不願主動咳嗽咳痰,容易導緻肺部感染;或因傷後飲水不足,加上老年人抵抗能力差,導緻泌尿系統感染;或長期卧床不活動,導緻壓瘡感染或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血栓脫落,會引起腦梗死、肺栓塞。任何一種并發症,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處理,都可能成為危及老年患者生命的“元兇”。

經常有醫生說,骨科醫生最怕的就是傷口感染,比傷口感染更可怕的就是病人發生血栓。這個血栓不是平常了解的腦血栓,而是比腦血栓更兇險的肺栓塞。發生大面積肺栓塞的患者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很多會在1小時,甚至十幾分鐘内莫名其妙地死亡。

髋部骨折如果保守治療需要長期卧床,大多數患者長期住在醫院裡不現實,隻能把老人接回家裡。但因為護理老人的家屬常常輪換,或家屬護理不是很專業,這就導緻了褥瘡的發生。看似很小的一個褥瘡,卻非常不容易愈合,很多患者就是因為褥瘡面積慢慢擴大,最終引發了死亡。是以,當老人萬一發生了髋部骨折,無論是醫生、患者、家屬都面臨着一次艱難的抉擇。

預防的關鍵是“開源節流”

“雖然老年人骨骼會退化,易發生骨質疏松症,但是,如果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是可以延緩這一退化過程,進而延緩和減輕骨質疏松症的發生。”黎昭華說。預防骨質疏松主要抓兩方面:一方面是“開源”,盡量讓“峰值骨量”最大化;另一方面就是“節流”,盡量減少骨量的丢失。

加強營養,均衡膳食。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和适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推薦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0.8~1.0g/kg體品質,并每天攝入牛奶300毫升或相當量的奶制品。

充足日照。建議上午11:00到下午3:00間,盡可能多地暴露皮膚于陽光下曬15~30m分鐘(取決于日照時間、緯度、季節等因素),每周兩次,以促進體内維生素D的合成,盡量不塗抹防曬霜,以免影響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強烈陽光照射,以防灼傷皮膚。

規律運動。建議進行有助于骨健康的體育鍛煉和康複治療。運動可改善機體靈活性、力量、姿勢及平衡等,減少跌倒風險。運動還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适合于骨質疏松症患者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及抗阻運動,推薦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練習,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

肌肉力量練習包括重量訓練,其他抗阻運動及行走、慢跑、太極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骨質疏松症患者開始新的運動訓練前應咨詢臨床醫生,進行相關評估。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過量飲用碳酸飲料。

健康知多D

如何判斷自己

是否有骨質疏松

黎昭華介紹,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判斷自己是否有骨質疏松。

第一種:是否出現脆性骨折,也就是骨質疏松性骨折,這是骨質疏松嚴重的後果之一。脆性骨折一般都是自發性或由輕微創傷導緻,這種輕微外傷,正常人是不會發生骨折的,但是在骨質疏松患者中卻很容易出現。骨折部位常見于脊柱、髋部、手腕等部位。

第二種:通過骨密度檢查。骨密度的測量方法很多,其中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XA)是目前骨質疏松症診斷的金标準。哪些人群需要做骨密度檢測?以下國際骨質疏松症基金會(IOF)骨質疏松症風險一分鐘測試題,隻要其中有一題回答結果為“是”,就提示存在骨質疏松症的風險,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

1.父母曾被診斷有骨質疏松或曾在輕摔後骨折;

2.父母中一人有駝背;

3.實際年齡超過40歲;

4.是否成年後因為輕摔後發生骨折;

5.是否經常摔倒(去年超過一次),或因為身體較虛弱而擔心摔倒;

6.40歲後的身高是否減少超過3cm以上;

7.是否體品質過輕;

8.是否曾服用類固醇激素連續超過3個月;

9.是否患有類風濕關節炎;

10.是否被診斷出有甲亢或是甲旁亢、1型糖尿病、克羅恩病或乳糜瀉等胃腸疾病或營養不良;

11.女士回答:是否在45歲或以前就停經;

12.女士回答:除了懷孕、絕經或子宮切除外,是否曾停經超過12個月;

13.女士回答:是否在50歲前切除卵巢又沒有服用雌/孕激素補充劑;

14.男性回答:是否出現過陽萎、性欲減退或其他雄激素過低的相關症狀;

15.是否經常大量飲酒(每天飲用超過兩機關的乙醇,相當于啤酒1斤、葡萄酒3兩或烈性酒1兩);

16.目前習慣吸煙,或曾經吸煙;

17.每天運動量少于30分鐘(包括做家務、走路和跑步等);

18.是否不能食用乳制品,又沒有服用鈣片;

19.每天從事戶外活動時間是否少于10分鐘,又沒有服用維生素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