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女性進化論: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

說起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我們都不陌生。榮格最為人熟知的理論,就是現在特别流行的MBTI人格測試。但其實,從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還衍生出一個叫做“原型心理學(Archetypal Psychology)”的重要分支。

榮格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分為“四大原型”,即自性(Self)、阿尼瑪(Anima)、阿尼瑪斯(Animus)、陰影(Shadow)。原型理論認為,大多心理問題的形成一般歸結為某一“原型”沒有得到良好發展而受到阻礙,由此精神系統作出自我調整而表現為神經症或别的問題。

戀愛的本質是自戀

以上提到的四個原型中,對于“自我”和“陰影”,我們大緻能猜到是什麼意思,而“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這兩個詞就有些陌生了。

“anima”一詞本是“生命、靈魂”的意思,在榮格的心理學用語中被解釋為“男性的女性意向”;相應地,“animus”被解釋為“女性的男性意向”。

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女人的形象,男性無意識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就是“阿尼瑪(anima)”,也就是男性心靈中的女性成分; 與之對應,每個女人心中都有着一個男人形象,女性無意識中男性形象的原型就是“阿尼姆斯(animus)”,也就是女性心靈中的男性成分。 有趣的是,男性常常隻有的單一阿尼瑪,女人則常有一群阿尼阿尼姆斯。

作為一位性别女愛好男,我就先談一點我對阿尼姆斯的體會。

現代女性進化論: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

“阿尼瑪”和“阿尼姆斯”,是人格面具和自性之間溝通的橋梁。我們在尋找戀愛對象時,其實是在找一個人來投射自己未被滿足的願望,你以為你在跟一個男人戀愛,其實你是在和自己的願望在談戀愛,是以說“戀愛的本質是自戀”。提出原型理論時的情況,還有段無從考證的傳聞。

當時,榮格已經與“相愛相殺”的老師弗洛伊德決裂數年,常年陷入重度抑郁,精神狀态極差。他曾多次看到幻像,也曾感覺到衆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個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腳的老人,另一個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據說這兩位就是榮格日後提出“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理論的靈感來源。

由于傳統的性别規則限制,從小父母師長一直教導我們:女孩子一定要溫柔,男孩子一定要陽剛。但是,由于阿尼姆斯的存在,女性其實從小就對力量、理性、勇敢、上司力這些所謂“偏男性化“的元素有過不少向往。

現代女性進化論: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

第一階段:力量阿尼姆斯——“女孩不能喜歡變形金剛?”

在這個階段,女性會渴望擁有男性的力量和體格,希望自己能變得像自己的父親或兄長那樣強壯有力、無堅不摧,甚至希望自己在力量層面和男人一較高下。許多女孩小時候不止喜歡布娃娃,也喜歡四驅車和變形金剛,就是早期“力量阿尼姆斯”的展現。

(别看現在的我手無縛雞之力,但學前班時我也是和同班小男生掰過手腕的,還因為力氣比所有男生都大自豪了好久,想必那時候我一定是“力量阿尼姆斯”爆發了吧......)

第二階段:行為阿尼姆斯——“痞痞的男生最有魅力”

此階段女性的阿尼姆斯不再停留在體力層面,而是行為層面,她們更容易被行為勇敢甚至是不守規矩的的男性吸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學時許多乖乖女會被班裡調皮的男生莫名吸引。如果一個男生痞裡痞氣,上課睡覺、下課打鬧、平時不守紀律、偶爾和老師擡擡杠,關鍵是成績還挺優異,那麼對他芳心暗許的小女生一定不少。

但是,此階段不會持續太久,随着女性心智成熟,她們對男性的偏好很快就會走向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語言阿尼姆斯——“我覺得我們三觀不合”

從這個階段開始,女性對男性的判斷加深了一個層次,開始關注對方的人品、思維、三觀,而這些都是通過語言的方式進行表達的。也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有些女性開始有意識地對接觸過的男性逐個打上标簽,“舔狗”“暖男”“渣男”等稱謂就是這麼來的。

不過,更聰明的女性不會急着給男人打标簽,她們會通過觀察對方的言行,促進自己的心性成長,比如,“我想成為他那樣理性的人”或者“我不想成為他那樣輕浮的人”。這個階段的女性開始有意識地弱化性别差異,而是單純從“人”的層面去欣賞别人身上的優秀品格,不再過度強調溫柔、可愛、賢惠等女性特質,而是試着去學習理性、果斷、冒險等自己欣賞的男性特質,慢慢學會用理性有邏輯的方式處理事情,不斷完善自己。

(防杠專屬小tip:所謂“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以傳統社會觀念劃分的,不是說女性就不理性不果斷不敢冒險。)

現代女性進化論: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

第四階段:意義阿尼姆斯——“我隻想找一個和我聊得來的人”

在阿尼姆斯的指引下,這一階段的女性對男性的判斷不再是“他為我做了什麼”或者“他人品上有什麼優劣”,而是隻有一點——聊得來。這要求看似不高,但有過一定閱曆的人一定明白,遇到一個能一直和自己聊得來的人,是一件多麼難得可貴的事。

女性到了這一階段,就不再以自己的标準去批判對方或強制改造對方,而是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共鳴和提升。對于這個階段的女性,思想共振是最浪漫的事,可以一起聊靈魂、聊宇宙、聊釋迦牟尼,聊一切形而上學的東西,也可以一起聊工作、聊八卦、聊蠟筆小新,聊一切七零八碎的事情。

但現實是,許多已婚人士被“淹死”在七零八碎的瑣事裡,意義層面的交流嚴重匮乏。這樣一來,男性的高階“阿尼瑪”和女性的高階“阿尼姆斯”都得不到滿足,是以許多婚姻最終淪為一朵乍看美麗實則毫無生機的永生花。

如果每次和一個男性聊天都能在精神層面受到新的啟發,那比一萬句“我愛你”都令人着迷。這一階段的女性在某種程度上是“雌雄同體”的,她的感性與理性、智慧與情感、溫柔與高冷、嬌羞與灑脫都以一種近乎黃金比例的秘方調配出來,柔情似水,卻也殺伐果斷,不亂于心,更不困于情。

現代女性進化論: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

對待愛情,女性其實比男性更有主動權

都說男人多情而長情,女人癡情而絕情,其實這也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在作怪。

男性會不斷把内心的阿尼瑪投射到具體某位女性身上,是以男性經常因為女性的某個特質就“一見鐘情”,動不動就覺得遇到真愛了。追到手後發現女神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樣,她好像并不是自己的“阿尼瑪”,于是就漸漸冷淡,有的人還會劈腿去找“其他阿尼瑪”。

但是,多年以後,午夜夢回,他們難免會想念自己生命中出現過的“阿尼瑪們”。也就是說,男性把阿尼瑪投射到具體某位女性身上的機制,導緻男人多情而長情,有一群白月光和朱砂痣。

就像《甄嬛傳》裡的雍正,他的阿尼瑪是純元皇後,他納這麼多妃子無非就是收集純元周邊——“她們都有點像你,但她們都不是你。”

與男性不同,女性并不傾向于将内心的阿尼姆斯投射到外界某個具體男性的身上,而是對不同男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和判斷,有所揚棄。是以女性喜歡長期試探和考驗男性,最終選擇一個最貼合現階段阿尼姆斯的人。

有時我們看到女性苦苦挽留變心的伴侶,姿态低到塵埃裡,其實她們的深層心理機制是“我要看看自己費盡心思挑選的男人到底還有沒有救”,一旦發現沒救了——

“對不起,您愛誰誰。”

現代女性進化論: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

還是拿《甄嬛傳》做例子。黑化後的鈕祜祿甄嬛不可謂不絕情,對雍正的報複毫不手軟。即使流淚,也是為了祭奠當年杏花微雨下那場曾讓自己如癡如醉的愛情,而不是為了眼前這個自私絕情的死老頭子。

愛情的最終目的,是找回走丢的自己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隐約能感受,阿尼姆斯的最高境界,其實是自我實作。

一說到兩性關系,從來都離不開愛與恨、分與合、對與錯,但最好的愛情,其實是彼此成就。就像《愛樂之城》中的米娅和小賽,影片最後,随着city of star的旋律和長達七分半的蒙太奇,愛情的模樣從模糊變得清晰:

你是我曾經最想共度餘生的那個人。 最終沒能和你在一起,我很遺憾; 你的存在讓我變得更美好,我很感激; 我的存在給了你實作夢想的勇氣,我很榮幸。

沒錯,愛情的最終目的,是幫你找回走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