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邊問診邊直播,患者能安心嗎?

醫生邊問診邊直播,患者能安心嗎?

作為一名患者,如果在就醫陳述病情時發現自己出現在醫生的直播中,你會有什麼感受?近日,據《法治日報》報道,一家國内知名醫院的中層管理者孫婷(化名)對身邊越來越多的同行投入直播感到擔憂。有的患者還因醫生在診室直播而産生醫患糾紛,撥打“12345”服務便民熱線投訴醫院。在孫婷看來,這背後可能存在侵犯患者隐私權等法律風險,會給醫院管理帶來一定隐患。

在許多醫院,患者和醫生的交流都是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内進行的。這樣的就醫環境,能夠讓患者在傾訴病情時卸下防備。沒有外界幹擾的診療環境,也有利于醫生專心研判患者症狀,給患者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但是,實時直播卻可能打破患者就醫的私密感,即便很多醫生在直播過程中看似周全地為患者面部打上馬賽克,依舊會讓患者感到不适。醫生和網友的即時互動,或許會給圍觀網友們帶來“沉浸式體驗”,但頻繁的直播答疑解惑等,則可能分散醫生現場診療的精力,讓一旁的患者覺得醫生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按照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的規定,醫生既要尊重、關心、愛護患者,依法保護患者隐私和個人資訊,同時也要宣傳推廣與崗位相适應的健康科普知識,對患者及公衆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導。上述報道所涉及的問題,事關醫生能否處理好專業診療和健康科普的邊界關系。如果醫生無法熟練使用新興傳播手段,便不利于拓展自己和患者的聯系管道,也無法很好地提供國家倡導的遠端醫療服務。不過,如果無法尊重患者隐私,甚至在直播間内推銷帶貨,則不僅會傷害患者的感情,與醫院的管理制度産生抵觸,還可能違反醫生的職業道德、行醫規範,滋生諸多醫療亂象。

醫生進入直播間隻是健康科普的新形式,以往也有大量醫生參與報紙訪談、電視節目對話以及參加社群健康知識宣講活動。在這類活動中,很多醫生出于謹慎考慮,往往會特别提醒廣大患者們不要偏聽偏信,“盡量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醫問診”。這種“風險提示”類資訊,往往是告訴患者要視自身病症科學求醫,也展現出醫生的職業責任感。然而,一些無差别的診療方案直接出現在直播間中,可能無法顧及患者的個體性差異,導緻發生誤診,患者延誤治療。醫生若為了流量變現,推廣某類藥品,則可能違反廣告法對醫療廣告的限制,加劇醫療風險的發生。

眼科醫生陶勇在受傷治愈後,曾經通過出書或者參與節目、部落格互動等,展示一個醫生對醫患關系、疾病與死亡的思考,這種溝通姿态拉近了醫患群體間的距離,也為健康科普作出了表率。對醫生而言,通過直播向公衆科普本領域内的醫學健康知識,對于均衡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公衆醫學健康素養大有裨益。

但醫生在直播間中,必須恪守職業規範,保護好線下患者隐私,同時處理好診療和科普的關系,言行舉止要遵循醫學倫理規範、守好法律底線。如果把精力過多地花費在直播上,或者熱衷于在工作時間内進行直播,則可能幹擾到本職工作。如果是以給觀衆帶來誤導,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很多提供醫療科普直播的視訊平台而言,也有必要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嚴格查證醫生的執業資質,規範其互動問答行為,更好地促進公共健康知識的普及。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