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董興生
生于新疆、祖籍河南的韓子勇對黃河有着特殊的情緒,他坦言,雖未在黃河邊生活過,但每次路過黃河、看到黃河,都激動萬分、百感交集。這是一種文化的聯系、神交。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從中華民族的靈魂中流淌而過,當我們了解中華文明、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時,都躲不開這條大河。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是否生長在黃河流域都應該了解黃河。”
2021年12月10日,在由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的“文藝清華”第三講的講堂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韓子勇以《黃河: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為題,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意義講起,細緻解讀了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薛鐳主持并作開場緻辭。

薛鐳副院長主持開場
黃河,一條塑造了中華文明樣貌的母親河
“文藝清華”拟邀國内外知名學者、藝術家面向全校師生作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進而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藝清華”前兩期分别邀請了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講述故宮百年曆史變遷、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講述了雕塑文化變遷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聆聽了“文藝清華”第三場講座,并與韓子勇院長對新時代的文化傳播展開了深入交流。韓子勇告訴記者,傳統文化要想獲得當代的價值和意義,離不開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年輕人就是其中的生力軍。
韓子勇院長發表主題演講
自然地理是人類曆史活動的基礎,文明古國都是大河文明,都有一條大河在心中流淌。黃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孕育了早期中華文明,塑造和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适合展開農耕革命的大尺度場域,為農業革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古人常說“風土”“風水”,“天地玄黃”——黃土高原的黃土因風而成,黃河流過黃土高原變一條泥河,黃河的大尺度、三級地階的大勢能、“泥水兩性”、泛濫和改道,使其具有世界大河中最卓越的平原塑造能力,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黃河無疑是我們的一塊風水寶地”。黃河不僅是農耕文明的大河,也是遊牧文明的大河,她一邊為農耕文明鋪下寬廣的溫床,一邊穿行深廣的遊牧區,挽起農耕和遊牧一雙兒女,天然結構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體系。黃河也“父母兩性”,“黃河不僅像母親那樣生養、呵護我們,也像父親那樣,嚴厲地教誨、考驗、錘煉着我們”。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治”從水從胎,由治水而來。中國之治,是從治水到治國,從水的物性、物象,看到“河圖洛書”,看到“易”、看到“陰陽”、看到“返者道之動”,看到群己、和合、開放包容、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看到“弱德之美”、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共同體意識……在韓子勇看來,正是黃河從多方面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樣貌。
“中華文明之是以不曾中斷、氣韻悠長,正是由于黃河為中華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一個超大尺度的多元交流的場域,聯起長江文化、嶺南、巴蜀、河西走廊,聯接漠南、漠北、漠北之北,聯起東胡、西胡、西域、青藏……黃河、長城、絲綢之路,是一條以黃河為軸的平行、重疊、交織的文明金線,她加倍加量、你來我往,重重複重重、行行複行行,不斷交換能量、自我壯大,形成獨特的、類似‘榫卯結構’那樣的天演構造,使她永遠有回旋的餘地,有悠長不息的元氣和堅忍的韌性,有青春永駐、鳳凰涅槃的生命力。近代以來,中國共産黨賦予黃河文化新的内涵,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就在黃河的臂彎裡,陝北成了精神、理想和信仰的高地。”韓子勇表示。
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更是将黃河文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文化強國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支點,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戰略性工程,我們要不斷地從中梳理、挖掘出我們的文化基因、文化優勢。”
“Z世代”是文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
2021年春節,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一戰成名,诙諧輕松的表現形式下是富有古韻的文化内涵,深受年輕觀衆喜愛。
文化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首屆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執行會長趙少華為韓院長頒發了“清華大學文化藝術大講堂主講嘉賓”紀念獎牌
而後的《端午奇妙遊》《七夕奇妙遊》《中秋奇妙遊》屢屢火爆出圈,豆瓣評分全部超過8.5分,河南衛視似乎一下子抓住了打開通向年輕人内心的鑰匙。
随着“Z世代”群體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産業都在努力向年輕人靠攏,而傳統文化也在換上了“新衣”後受到了衆多年輕人的追捧。
“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生活中重新煥發異彩,這無疑是一種創造性轉化、傳新性發展。”韓子勇笑着表示,不僅是河南衛視這樣的節目,還有很多影視作品、網絡作品,都借鑒了優秀傳統文化,也更加“抓人”。“我們悠久的曆史與燦爛的文明會不斷在新時代産生新的價值與意義,時代生活和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感源泉。”
事實上,“Z世代”不僅僅是文化傳播的接受者,更是文化傳承的創作者。
一個例子是,在《唐宮夜宴》出圈之後,唐宮小姐姐的表情包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其妝容與服飾也被年輕人争相購買與學習。如果說河南衛視點燃了将文化傳承給年輕人的第一把火,那麼年輕群體的推波助瀾就使得這些文化元素在二次創造中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街頭越來越常見的漢服、富有傳統元素的歌曲、取材于古代傳說的影視作品,國潮熱的背後是“Z世代”特有的新玩法,也是他們展現出來的文化自信。
韓子勇表示,優秀傳統文化要想獲得當代價值和意義,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年輕人就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力軍。“他們有新審美,有話語,當他們在講述我們過去的故事時,會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光彩。”
圖檔來源:主辦方供圖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