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治,牙疼;治了,肉疼!加大國産化才能打破價格堅冰

“不治,牙疼;治了,肉疼!”這是目前不少牙病患者的心聲。據媒體報道,目前部分口腔修複項目價格高昂,特别是植牙,平均一顆治療費用在6000元到2萬元不等。有的老年人要換上一口好牙,得花上二三十萬元。于是,不少患者不到萬不得已,甯願拖着、忍着也不願意去治療。

不治,牙疼;治了,肉疼!加大國産化才能打破價格堅冰

換個牙為啥這麼貴?是有形成本與隐性成本疊加使然。作為治療中的核心材料,人工牙根必須兼備堅固性與舒适度,通常選用的純钛金屬價格不菲,治療必備的拍片機器、牙椅等易耗醫療裝置的“身價”也動辄高達幾萬元、幾十萬元。除了基礎成本之外,放眼整個牙科市場,各種私人診所、連鎖機構占據半壁江山,很多企業在廣告營銷上砸了不少錢,這部分成本最終也要由患者來承擔。

面對居高不下的看牙價格,有人提議,應該讓其進入醫保,這可行嗎?首先要明确,拔牙、補牙等修複項目已在“報帳”之列,部分地區也開始計劃調整口腔種植牙項目整體醫保支付标準,可以說向“普惠”邁出了堅實步伐。但也要看到,醫保的功能定位是“保基本”,種植牙并非缺牙修複的唯一選擇,是以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屬于自費項目。 至于以“集采”換“低價”的路子,其實也暗含着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有多少“議價”的底氣。就拿冠脈支架來說,進口支架價格之是以“跳水”,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國産支架開始在這一領域崛起并起主導作用。相比之下,我國牙科發展起步較晚,大部分中高端口腔醫療裝置及耗材還沒有實作國産化,90%的牙科産品需依賴進口。這樣的背景下,價格恐怕難以談下來,讓植牙進入醫保的時機還不算成熟。

小小一顆牙,事關大民生。盡管短期内難以實作大幅降價,但讓老百姓看得放心、治得實惠是相關部門的使命所在。從眼下來看,有必要加強監管,進一步規範種植牙乃至整個牙科市場,實作口腔藥品和醫療器械流通、銷售等環節公開透明。從長遠來看,則要引導相關企業加大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推動醫療器械的國産化。技術上來了,人才變多了,才能擠掉不必要的水分,打破價格“堅冰”。

圖檔來自視覺中國

來源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評論員 關末

編輯 崔文佳

流程編輯 吳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