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山腳下的書店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佘山文化綠洲内

一棟充滿現代感的三層獨棟建築

是上海三聯書店·山腳下的書店,

現在,隻要進入室内,

一眼便可看見一樓的主展台上,

一件件創意新穎的文創産品

和布滿綠植的背景牆

相映成趣。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來自《彩圖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創意的

幾何造型台燈、

源自《西方古典音樂故事》的

漫畫風格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門神,

以及來自《維特根斯坦與杜尚》的

黑白T恤

在午後的陽光下

顯得又新鮮又文藝。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台燈

門神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T恤

剛剛進行的圖書文創新品釋出會展示了由上海三聯書店的編輯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理工大學兩所高校的專業設計團隊圍繞上海三聯的《海錯圖愛情筆記》《西方古典音樂故事》等7本圖書的内容元素,合作開發推出的約30件圖書文創産品;此外,還有6套共17項數字文創産品。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除了八卦又耐人尋味的音樂小故事外,《西方古典音樂故事》實質上是一本正經囊括古典音樂知識的通識之作,作者将不可言說的音樂用語言為讀者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吳昉介紹:“經過反複斟酌,艱難選擇,一套三個音樂家——莫紮特、李斯特、海頓的頭像創意被确定下來,圓形的構圖非常适合制作目前流行的可持手機支架,圖形具有裝飾性,顔色搭配搶眼,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獨具個性的年輕人駐足關注。”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有套黑繪徽章來源于《希臘藝術史》,黑繪題材通常出現在陶瓶上,所繪内容出自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中的情節。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這次的黑繪徽章上的人物有亞馬遜女王、三位季節女神和酒神;還有希臘建築中的三種最常見且至今沿用的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這些柱式還出現在了帆布包上。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賣文創、伴手禮,

和設定咖啡座一樣,

已經是書店的正常設定;

而出版社研發圖書相關的

衍生文創産品,

也逐漸成為

維系圖書與讀者間黏性的橋梁,

深受讀者認可。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上海三聯書店在發揮自身品牌資源、圖書内容優勢的基礎上,深度發掘文創産品潛在的銷售市場,同時将自家的實體書店、閱讀空間和圖書文創産品的公共展示、銷售行為相結合,從場景上重構出“書店+展覽”“書店+文創”“書店+教學”等創新業态模式。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一面是生機盎然的植物高牆,

一面是 “碩果累累” 的 “書林” 書架,

仿佛走進山間,穿梭于書的叢林。

坐在樹下,休憩片刻,靜靜閱讀。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文創作品主要圍繞三條産品線展開。

其一是圍繞輕閱讀類圖書開發的文創;其二是圍繞經典學術類圖書開發的文創;其三是圍繞兒童教育類圖書開發的文創。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主辦方介紹,圖書的數字文創産品并不等同于電子書,而是通過策劃、設計互動式小程式對圖書内容及其文化衍生品進行創意展示,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文本、圖檔、音視訊、動畫、遊戲等,整合各類媒介手段,建立一個圍繞圖書主題文化的數字産品。

貝多芬如何在“山腳下的書店”成了門神?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翌晟

編輯:小開

圖檔:劉歆攝影、主辦方供圖

新民晚封包化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