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基本上沿襲了漢朝以來“九品十八級”的基本官銜制度,等級森嚴,穿戴都有明文規定。明朝官員一律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束腰帶;官服的前胸後背都飾有一幅方型的圖案,俗稱“補子”,根據官職大小有嚴格的差別。

據《明會典》記載,明朝官員的補子圖案,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文官的補子: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
武官的補子: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老虎,四品豹子,五品熊,六品、七品用彪(即小老虎),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到了清代,官員的補子基本上沿用明代的圖案,文官基本不變,武官略有變化: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子,四品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跟明代相比,清代官員最大的差別展現在頂戴(即官帽)方面。從一品到九品,各級官員的頂戴各不相同,展現了清朝的社會等級制度進一步加劇,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社會文明的倒退。
頂戴花翎代表着清朝官員的等級和地位,按照季節,頂戴分二種:一種是鬥笠狀的,是夏天所戴,謂涼帽;一種為圓盤形,是冬季所戴,謂暖帽。按一品到九品,展現官員級别的是官帽頂部的頂珠,不同的官職,頂珠的材料也不相同。
按官員等級,一至九品的頂珠分别為: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砗磲石,六品水晶,七品素金,八品陰紋縷花金,九品陽紋镂花金。
除了頂珠,清代官員的官帽上還有“花翎”,一般是皇帝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花翎''分為二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為鹖鳥羽所做,一般隻賞賜給六品以下的官員以及低級軍官;花翎為孔雀的羽毛,分為單眼、雙眼、三眼,羽毛上的眼越多,地位也越顯赫。
歡迎關注趣頭條号《古越永哥》,歡迎點贊、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