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年間發明“機關槍”的戴梓,有功于清朝,為何會被流放東北

戴梓出生于公元1649年,按照南明曆是永曆三年,按照清朝曆史是順治六年,史書記載他出生于官吏之家,很顯然他的祖輩在明朝為官。

戴梓生來聰慧,上懂天文星宿,下通治河之道,浪漫時吟詩作賦。“喜于書,無所不讀,尤好兵家言”,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的戴梓就喜歡上機械制造,偏好于火器研究。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不注重火炮技術的發展,而一味的強調騎射為根本,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清朝統治者能夠入關,很大程度上就是倚重先進的火器,打敗了明軍,說清軍不懂火器,那是純粹的扯淡。

清朝統治者強調騎射為根本實際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放在今天,武器如此先進,部隊在訓練士兵的時候強調最多的還是體能訓練,而不是槍械射擊。

康熙年間發明“機關槍”的戴梓,有功于清朝,為何會被流放東北

三藩之亂的時候,耿精忠從福建進犯浙江,當時在浙江的戴梓參軍,随兵出征,在行軍的時候,戴梓曾向大将軍康親王獻''連珠火铳''。

大概是由于這個緣故,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帝親自召見了戴梓,認為其實一個有才華的人,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并命他參預纂修《律呂正義》,很快成為精鑽工科的“國家重點培養型人才”。

戴梓獻給康親王的連珠火铳就是被現在人說的28發機關槍的火器,關于這款火器,在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中這樣形容:言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铳,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于铳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随之并動,石激火出而铳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大概也就是類似于戰争時期的長柄機關槍的模樣,比起來裝置彈藥處更加笨拙,如同琵琶肚的大小。?

這樣可以連續射出28發的先進武器固然轟動一時,戴梓也理所應當成為現代機關槍的始祖。作為第一位發明連續發射彈藥的專家,在後人的考察研究中,“發明”二字在逐漸瓦解。?

康熙年間發明“機關槍”的戴梓,有功于清朝,為何會被流放東北

近些年通過成東專家對故宮中藏有的康熙年間昂利亞國關于火槍文物的的考證發現,其實戴梓造的連珠火铳不是機關槍,而是仿照昂利亞國槍制成的。這類槍在西方并不用與實戰,反而成為皇宮貴族們把玩的物什。?

雖然這樣的小尴尬讓氣氛突然微妙起來,但是戴梓的槍仍具有與衆不同之處:他運用來自西方的“粒狀火藥”代替了“粉狀藥”,避免了射程小,爆發力弱等弱點,照樣可以用于實戰演練。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戴梓發明的連珠火铳并沒有獻給軍營,而是藏器于家,據說是戴梓做夢的時候有人告訴他,不要将這樣的殺器應用于戰争,否則将斷子絕孫。

這就不得而知,關于戴梓發明連珠火铳而沒有被康熙重用這個事,一直被當作清朝統治者不注重火器研發的罪證,用來諷刺清朝統治者的愚昧無知,其實我更認為,要麼是火器不中用,要麼是壓根就沒有進獻。

實際上戴梓記載于史冊的内容是,戴梓曾奉命仿造鳥槍以及佛郎機,後來康熙曾讓戴梓監造“沖天炮”,據《耕煙先生傳》記載:沖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

其威力可見一斑,清廷征讨遠疆,僅僅用了三個沖天炮就“墜其營,遂大捷”。康熙十分開心,将沖天炮封為“威遠将軍”。

康熙年間發明“機關槍”的戴梓,有功于清朝,為何會被流放東北

戴梓作為一名漢人,很可能是明朝官吏的後代,因為火器技術而被清朝統治者重視,恰恰說明清朝統治者對火器研發的重視。

在受到康熙嘉獎的同時,戴梓卻因為太受清廷重視,反而被當時為清廷賣命的比利時工匠南懷仁嫉恨,随後向康熙彈劾戴梓,誣陷戴梓與張獻忠養子陳紅勳一次摩擦作勢,污蔑戴梓與東洋人暗通,要除去朝廷“禍患”。

至于戴梓到底夠沒勾結就不得而知,是否忠于清朝又是一個未知數,康熙三十年的時候将戴梓全家流放盛京。

晚年的戴梓生活貧苦,靠賣畫維生。通過《七十自壽》我們可以窺見戴梓的生活狀态:雪窖病中懷貫酒,冰天夢裡役回輪。愁腸縱令今宵斷,已占人間七十春。?

戴梓流放的主要地點就是在盛京(今沈陽)和鐵嶺,流放時間長達三十五年,由曾經深受皇帝恩寵,到發配東北,心理落差自然是極大的。

戴梓被發配,并不能說明清朝統治者對火器不重視,而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内部鬥争太過厲害,導緻國家沒有精力去持續搞研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