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出生于公元1649年,按照南明历是永历三年,按照清朝历史是顺治六年,史书记载他出生于官吏之家,很显然他的祖辈在明朝为官。
戴梓生来聪慧,上懂天文星宿,下通治河之道,浪漫时吟诗作赋。“喜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就喜欢上机械制造,偏好于火器研究。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不注重火炮技术的发展,而一味的强调骑射为根本,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清朝统治者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就是倚重先进的火器,打败了明军,说清军不懂火器,那是纯粹的扯淡。
清朝统治者强调骑射为根本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放在今天,武器如此先进,部队在训练士兵的时候强调最多的还是体能训练,而不是枪械射击。

三藩之乱的时候,耿精忠从福建进犯浙江,当时在浙江的戴梓参军,随兵出征,在行军的时候,戴梓曾向大将军康亲王献''连珠火铳''。
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亲自召见了戴梓,认为其实一个有才华的人,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入南书房,并命他参预纂修《律吕正义》,很快成为精钻工科的“国家重点培养型人才”。
戴梓献给康亲王的连珠火铳就是被现在人说的28发机关枪的火器,关于这款火器,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形容: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大概也就是类似于战争时期的长柄机关枪的模样,比起来装置弹药处更加笨拙,如同琵琶肚的大小。?
这样可以连续射出28发的先进武器固然轰动一时,戴梓也理所应当成为现代机关枪的始祖。作为第一位发明连续发射弹药的专家,在后人的考察研究中,“发明”二字在逐步瓦解。?
近些年通过成东专家对故宫中藏有的康熙年间昂利亚国关于火枪文物的的考证发现,其实戴梓造的连珠火铳不是机关枪,而是仿照昂利亚国枪制成的。这类枪在西方并不用与实战,反而成为皇宫贵族们把玩的物什。?
虽然这样的小尴尬让气氛突然微妙起来,但是戴梓的枪仍具有与众不同之处:他运用来自西方的“粒状火药”代替了“粉状药”,避免了射程小,爆发力弱等弱点,照样可以用于实战演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并没有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据说是戴梓做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不要将这样的杀器应用于战争,否则将断子绝孙。
这就不得而知,关于戴梓发明连珠火铳而没有被康熙重用这个事,一直被当作清朝统治者不注重火器研发的罪证,用来讽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其实我更认为,要么是火器不中用,要么是压根就没有进献。
实际上戴梓记载于史册的内容是,戴梓曾奉命仿造鸟枪以及佛郎机,后来康熙曾让戴梓监造“冲天炮”,据《耕烟先生传》记载:冲天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其威力可见一斑,清廷征讨远疆,仅仅用了三个冲天炮就“坠其营,遂大捷”。康熙十分开心,将冲天炮封为“威远将军”。
戴梓作为一名汉人,很可能是明朝官吏的后代,因为火器技术而被清朝统治者重视,恰恰说明清朝统治者对火器研发的重视。
在受到康熙嘉奖的同时,戴梓却因为太受清廷重视,反而被当时为清廷卖命的比利时工匠南怀仁嫉恨,随后向康熙弹劾戴梓,诬陷戴梓与张献忠养子陈红勋一次摩擦作势,污蔑戴梓与东洋人暗通,要除去朝廷“祸患”。
至于戴梓到底够没勾结就不得而知,是否忠于清朝又是一个未知数,康熙三十年的时候将戴梓全家流放盛京。
晚年的戴梓生活贫苦,靠卖画维生。通过《七十自寿》我们可以窥见戴梓的生活状态:雪窖病中怀贯酒,冰天梦里役回轮。愁肠纵令今宵断,已占人间七十春。?
戴梓流放的主要地点就是在盛京(今沈阳)和铁岭,流放时间长达三十五年,由曾经深受皇帝恩宠,到发配东北,心理落差自然是极大的。
戴梓被发配,并不能说明清朝统治者对火器不重视,而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内部斗争太过厉害,导致国家没有精力去持续搞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