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稱為“帝國雙壁”,安史之亂中,為何連吃敗仗、節節敗退?

高仙芝是一位唐朝名将,在唐朝統治各個少數民族後,高仙芝作為一名高句麗人,自幼和父親一起鍛煉武藝,學習兵書。等高仙芝長大後,不僅長的英俊潇灑、騎射等武藝樣樣具備,而且英勇善戰。

被稱為“帝國雙壁”,安史之亂中,為何連吃敗仗、節節敗退?

由于高仙芝的父親是一位将軍,是以高仙芝在二十歲時就被授予了将軍的稱号,在戰馬上度過了自己一生中絕大多數時光。而高仙芝也不是一個花瓶,在戰争中将自己的才華表現的淋漓盡緻,是以在仕途上一路高歌。他這一生多次平定外族起義,在唐朝的邊境和平上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帝國雙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平定安祿山叛亂時卻被打敗,這是為什麼呢?

史上的安史之亂,起因唐玄宗相信安祿山,不相信外界所說安祿山要造反。甚至有人告狀,當面舉出原因唐玄宗都不相信。然而安祿山率領十五萬大軍在關外造反,唐玄宗被狠狠的打臉。

被稱為“帝國雙壁”,安史之亂中,為何連吃敗仗、節節敗退?

唐玄宗也是龍顔大怒,馬上派出高仙芝和封常清去與安祿山對戰,然而當時的情況是所有人都認為安祿山帶領的是一群烏合之衆,不足為懼,況且高仙芝的能力很強,打敗安祿山應該不是問題,是以“帝國雙壁”也放松了警惕。然而在對陣安祿山的戰役中,高仙芝上來就連吃敗仗,這也是第一個原因。

當時唐朝關内的士兵都是由于常年沒有戰役,是以都很安于現狀,沒有鬥志去迎擊安祿山軍隊,并且關内軍隊很多都是新招的農民軍,完全沒有戰鬥力,甚至有很多是新兵。面對關外久經戰場的老兵就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是以在軍隊的巨大差異下,“帝國雙壁”節節敗退也是很正常的,這是第二個原因。

被稱為“帝國雙壁”,安史之亂中,為何連吃敗仗、節節敗退?

然而高仙芝面對這種連吃敗仗的情況也是很快反應過來,立刻退守關内,放棄了潼東以東的戰場,利用關塞的天險和城塞設施堅守防線。然而這個時候在京城内,有很多人依然覺得安祿山就和農民起義一樣好鎮壓,是以上書皇帝,說高仙芝等人沒有能力,隻知道退守。唐玄宗也是被迷昏了腦袋,居然讓高仙芝等人前去戰場迎敵,以最快的速度将安祿山軍平定。

被稱為“帝國雙壁”,安史之亂中,為何連吃敗仗、節節敗退?

這個時候外有強敵、内有憂患,高仙芝隻能硬着頭皮和安祿山作戰,自然是一直被打敗。然而當時的監軍太監上奏說高仙芝等人私扣軍饷,這就導緻皇上龍顔大怒,下令将高仙芝處死。

一代名将戎馬一生,最後沒有死在沙場上而是死在了内亂上,真是令人惋惜。是以在安定外事的同時内亂也要平定,隻有保持内外統一、一緻對外,一個将領才能發揮出他全部的實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