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對峙時,山東六國為何離心離德,他們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麼?

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曾發生了一場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這場戰役就發生在諸侯紛争的戰國時期——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開始于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了持續三年的戰役。趙軍最終戰敗,秦将白起經此一役,大獲全勝,“名垂千古”,坑殺趙國将士四十萬。

長平對峙時,山東六國為何離心離德,他們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麼?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也是秦國奠定橫掃六合的基礎,至此秦國統一天下便隻是時間問題,東方六國再也沒法抵抗。

在長平之戰對峙期間,東方其餘五國是個什麼樣的情況?難道他們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趙國滅掉了他們西邊門戶大開,從此秦軍出關,一馬平川嗎?

其實這件事的起因便是因為南韓。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秦軍越過南韓進攻趙國,卻被趙将趙奢大敗于阏與。這時,範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政策,他讓秦王首先攻魏,然後再轉向南韓。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國占領了南韓野王,這樣一來,南韓上黨郡與本土聯系完全截斷。南韓的國君韓桓惠王拟棄車保帥——讓當時的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卻不願降秦,籌謀之下,決定依靠當時實力強大的趙國的力量抗秦,準備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聽取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的建議,接受了馮亭的上黨郡,并策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上黨事件便是秦趙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按理說,三晉同源,一方有難,南韓理當出兵幫忙,但南韓默不出兵。很顯然,南韓此時已經被秦國打怕了,他害怕秦國此時掉轉矛頭先挑軟柿子捏。

長平對峙時,山東六國為何離心離德,他們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麼?

同樣的道理,老辣的秦昭襄王早就将三晉中的另外兩個國家收拾得服服帖帖。魏國跟趙國比鄰,一方面魏國有點害怕秦國,畢竟時刻都在秦國眼皮子底下,誰知道哪一天看自己不順眼了,踏破自己的河山呢;另一方面,

魏國群臣認為:秦伐趙,與魏便。

即,秦趙對峙這件事是十分有利于魏國的,因為在中西部地區,秦趙兩國鹬蚌相争,魏國就可從中漁翁得利。秦國不勝趙則乘勝而擊之,勝趙則服焉。這樣一來,魏國自然也不會派兵。

楚國當時是很希望派兵去幫助趙國的,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年水淹郢都之仇還未報。

然而,秦國早就告訴楚國:親,則将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秦國的意思是,楚國如果來幫助趙國,那我就遂你心願不打趙國,但我就來打你,誰讓你來當這個出頭大哥。當然如果你要是袖手旁觀,那我就繼續打趙國,你就看着。這樣一來,楚國也被吓退了。

長平對峙時,山東六國為何離心離德,他們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麼?

燕趙之間本身就有仇隙,且燕國本身苦寒之地,條件艱苦,沒有多少實力,加之燕齊戰争結束沒幾年,還沒完全恢複。

而齊國一向是被秦國吹捧得十分飄飄然:诶,我秦國幫你打天下,你就隻管看,到時候,咱們天下你一半我一半,你叫東帝,我稱西帝。齊國一直秉持着和平共處五十年的原則,被秦國的甜言蜜語浸泡着,做溫水裡的青蛙。

人心齊則泰山移,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陣永遠的盟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他們時而合縱,時而連橫,然而不管怎麼樣,主導諸侯之間關系的永遠是秦國這個具有足夠軍事實力的大國。而六國之間不團結導緻: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唇亡齒寒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