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出身很好,祖上曾是隋朝的上柱國,她的父親曾擔任過蜀州司戶,不過在楊玉環10歲那年,她父親因罪下獄并且死在了獄中。此後她投奔到了三叔楊玄璬家,這個楊玄璬官職很低,隻是個從七品,但是起碼衣食無憂。況且,楊玉環在10歲之前都過着富庶的生活,也已經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了。

楊玉環長得漂亮,這不必多說,15歲的時候楊玉環去參加鹹宜公主的婚禮,在婚禮上她遇到了鹹宜公主的弟弟,也就是李瑁,李瑁一看就愛上楊玉環了,他請求母親武惠妃去求父親李隆基,讓他把楊玉環冊立為自己的妃子。這個武惠妃深得李隆基的喜愛,李隆基一度想把她冊立為自己的皇後,但是考慮到她如果成了皇後,她的兒子會威脅到太子的地位,是以才在衆大臣的勸谏下作罷。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後宮空虛,有人告訴他楊玉環非常不錯,可以召入後宮,但是問題在于,楊玉環已經嫁給兒子了,李隆基總需要想一個名目,于是他就以祈福未名,讓楊玉環出家當了女道士。李瑁挺無奈的,李隆基另外冊封了一位自己當壽王妃,随後他又把楊玉環接了出來自己娶了。
後來有學者為這件事辯護說,李隆基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可以的,并沒有那麼過分,因為李瑁雖然和楊玉環成親了,但是他們并沒有同過房,是以楊玉環依舊完璧。但是陳寅恪先生卻認為并非如此,他仔細考證過唐朝時期的禮制,并在自己的書裡做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按照唐朝的習慣,夫妻在成親之後第一天就會同房,在考慮到楊玉環的姿色,李隆基把楊玉環納為妃子時,她顯然已經那個啥了。
陳寅恪先生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考據呢?并不是因為他閑着無聊或者為了獵奇,他是想借此說明那時候的中國正處在一個胡漢混雜的年代,李家身上有一些鮮卑人的血統,是胡化了的漢人,他們的儒家觀念、綱常倫理觀念也沒有那麼強,是以才會做出這麼令人“不齒”的事情來。陳寅恪認為,唐朝就是一個神奇的年代,在那個時期各個民族的文化在一起交融碰撞,這才締造了一個盛唐。陳寅恪之是以考據這個問題,背後或許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是中華文明衰微的時節,衰微不要緊,盛唐最終還是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