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中掌管内衛、充當聖人爪牙的奉禦郎武攸決,雖然身體多病,但性格沉穩内斂,還是個視妹如命的妹控。
很多人在追劇之餘,都紛紛猜測好哥哥武攸決在曆史上的原型,有人認為武攸決是魏王武承嗣的,還有認為武攸決是定王武攸暨(ji)的。
其實,從劇情顯示的資訊看,這兩個猜測都不對,武攸決在曆史上的原型,既不是武承嗣,也不是武攸暨,而是建昌郡王武攸甯。

衆所周知,《風起洛陽》中晉王武慎行的曆史原型,就是梁王武三思,在劇中,武攸決稱呼晉王武慎行為堂兄,對武慎行畢恭畢敬,動辄就要下跪,唯武慎行馬首是瞻。
而曆史上的武承嗣,雖然出身二房,但他是武三思的堂兄,又是武氏家主,武則天欽定的第二代周國公,在女皇心裡的武氏子侄中排名第一,官職一直都比武三思高,武三思也要屈居其下。
況且,曆史上的武承嗣早在太子被冊立前就死了,就算馬親王在劇中給他續命讓他活到長安年間,也隻有武三思在武承嗣面前謙恭的份,而絕不會出現武承嗣動辄給武三思下跪的情況呀。
是以,武攸決的原型人物,絕對不是武承嗣,熟知曆史的馬親王,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而曆史上的武攸暨,則是女皇二伯父、追封楚僖王武士讓的孫子,他的父親就是被女皇賜死的堂兄武懷遠。
武攸暨初封千乘(sheng)郡王,二婚尚女皇的老閨女太平公主,是以晉封定王;長安中曾被降為壽春郡王;中宗複位後,複封定王;降封諸武時,又被降為樂壽郡王;因為死在太平公主與玄宗火拼前,是以被睿宗追封定王,谥号忠簡。
以武攸暨的身份和地位,不但是大周唯一的驸馬爺,還是武氏子孫中僅次于武承嗣、武三思,排名第三位的宗王,是以,他在堂兄武三思面前,也不會像劇中武攸決那樣的謙卑,動辄要給武慎行下跪,不然,讓驕橫的太平公主臉往哪擱?
再說,武攸暨是女皇的親女婿,多數時候都是高高在上的充當吉祥物,根本沒有出任過什麼官職,是以,武攸決的曆史原型,也絕對不會是武攸暨。
那麼,《風起洛陽》中的武攸決的曆史原型到底會是誰呢?
其實很好猜測,雖然女皇封了一堆親侄、堂侄為王,但除去早亡的宣城郡王武敬道、九江郡王武攸歸、恒安郡王武攸止、颍川郡王武載德。
再排除棄官歸隐的安平郡王武攸緒;籍籍無名的河間郡王武尚賓、高平郡王武重規之外,能拎出來用用的也就那麼幾個,即河内郡王武懿宗、臨川郡王武嗣宗、建安郡王武攸宜、會稽郡王武攸望,以及建昌郡王武攸甯。
但武懿宗、武嗣宗兄弟領兵出外;武攸宜、武攸望則多數時候留守西京;留在神都女皇身邊的高層就隻有武攸甯了,而武攸甯也是武氏子弟中,僅次于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地位排名第四的宗王。
武攸甯是武攸暨的堂兄,也是武士讓的孫子,他的父親是早死的武懷道,《舊唐書》記載說武攸甯是武攸暨的親兄,都是武懷道之子,其實有誤,從武攸暨的孫子武充的墓志記載可知,武攸暨是武士讓之孫、武懷遠之子,是以,他倆是堂兄弟關系。
武攸甯初任鳳閣侍郎,載初元年時,在堂兄武承嗣取代蘇良嗣出任文昌左相、同鳳閣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時,身為鳳閣侍郎的武攸甯則升職納言。
天授元年九月初九,武則天建立大周,改元天授,大赦天下。十三日,立武氏七廟,封贈宗室諸王,身為女皇堂侄的武攸甯封建昌郡王,食實封四百戶。
此時的武攸甯,在武氏子弟中的地位,僅次于武承嗣和武三思,還在時為右衛将軍的武攸暨之上,等武攸暨尚主後,沾了太平公主的光,才一躍成為武氏第三号人物,武攸甯則降為第四。
此後,武攸甯曆任納言,左羽林大将軍,冬官尚書、夏官尚書、同鳳閣鸾台平章事等職,在聖曆之前與武承嗣、武三思同執國政,聖曆之後與武三思繼續當國,很受女皇信任,武則天要處理隐私秘事時,就交給武攸甯去辦。
史書記載,武攸甯為女皇辦過兩件私事比較知名,其中第一件就是誅殺男妃薛懷義。
薛懷義,即馮小寶,是女皇第一個寵愛的男妃,在感情濃烈時,女皇很大方,給予薛懷義各種名利和地位,讓他威震天下,但由于薛懷義過于驕橫跋扈,終于引起女皇的反感。
證聖元年(695)春,不甘失寵的薛懷義火燒明堂,把女皇惹毛了,就命建昌郡王武攸甯把這個昔日的寵妃薛懷義處理掉。
武攸甯在女皇的授意下,秘密選擇一百多個強壯有力的宮人,在當年二月初四日,由太平公主出面,召薛懷義入見瑤光殿。
不知是計的薛懷義剛進殿,武攸甯就指揮宮人一擁而上,大周第一寵妃薛懷義不愧是以陽道壯偉著稱,的确是極有力氣,在群毆中依然能夠作困獸之鬥。
武攸甯眼看糾纏半天還拿不下他,就親自下手,掂着錘子從薛懷義身後猛然錘擊,猝不及防的薛懷義腦裂而死,太平公主讓武攸甯悄悄用車子把薛懷義的屍體運到白馬寺,焚燒後造塔。
長安四年(704)四月,女皇再一次向天下僧尼征稅,要在神都北的白司馬阪建造大佛像,主持這件事的,就是時任春官尚書的武攸甯。
武攸甯很能聚斂财富,很快就籌集到十七萬餘缗錢,由于大佛像耗費的資财人力非常巨大,同鳳閣鸾台、兼知内史事李峤就上疏勸谏女皇。
李峤建議女皇,把籌集的十七萬錢分散施舍給貧苦百姓,每人給錢一千,也能救濟十七萬多戶,拯救百姓于饑寒之苦,減少臣民勞役之勤,既可以順應佛祖慈悲為懷的本心,又能讓百姓感受到聖明天子的恩澤,這才是人神歡喜、功德無窮的事,赈濟百姓求取現世的功德,怎麼也比修造佛像去成就來世的因緣來得更好啊!
監察禦史張廷珪也勸谏女皇遵從佛祖清靜無為的教義,免除工役。女皇覺得李峤、張廷珪勸谏得很有道理,就采納建議,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從武攸甯的官職和事迹看,他比武懿宗、武嗣宗等人,更受女皇姑媽的信任,而他為女皇所做的事,也都在《風起洛陽》中内衛頭頭奉禦郎武攸決的範圍内,是以,武攸決的曆史原型,最大可能就是建昌郡王武攸甯。
如果說武三思以武承嗣為主,那麼武攸甯就是以武三思為主,武承嗣死後,武三思成為武氏家主,武攸暨隻是吉祥物,其他諸武又提不起來,就隻有武攸甯能和武三思比肩。
是以,在則天末年的長安年間,朝中諸武混得最拉風的,也就是武三思和武攸甯,很符合《風起洛陽》中的人設,晉王武慎行高高在上,谄媚聖人,奉禦郎武攸決唯堂兄馬首是瞻,謙卑有禮,竭力配合。
就在武三思、武攸甯兄弟當國狼狽為奸時,他們為了聚斂财富,還專門設定勾使一職,在法外胡亂征收财物,百姓們十家裡,有九家被逼得傾家蕩産,毀族者十之七八,被破家的老百姓無處說理,隻能向蒼天喊冤,路上都是長籲短歎的百姓。
武攸甯又專門修築二百多間長一百多步的大庫房,來貯藏搜刮來的财物,但還沒等使用,就遇到天火,把大庫燒了個一幹二淨,不留一錢。
百姓們聽說後,無不痛恨地咒罵他。據說在天火之後不久,武攸甯就得了足疾,腳腫得跟甕一樣,酸楚不能忍受,幾個月後,就是以而死,人們都說是武攸甯壞事做多遭報應了。
通過武攸甯的命運軌迹,也可以推理《風起洛陽》中武攸決的結果,他大概要在武慎行的裹挾下幹壞事,然後舊疾發作而死,或者為了拯救妹妹而死,總之死得必須悲壯。
為什麼說他要在武慎行的裹挾下幹壞事呢?就不能是他自己的主觀意願嗎?
咳!畢竟在劇中虛構的妹子武思月是正面人物啊!有正義的小内衛阿月在,疼愛妹妹的哥哥武攸決,怎麼能是心甘情願去幹壞事的形象呢?
就是這樣。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武充墓志、太平廣記等。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