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繼光練兵的第三個階段,是訓練士兵的手。
即訓練士兵的拳腳功夫,增加士兵身體素質和抗擊打能力。
戚繼光是武舉出身,自然練過武。
但戚繼光練武并不一味練套路功夫,他有自己的思考。
他認為,套路功夫中,很多動作是為了迎合觀賞性編造出來的,在實戰中并沒有什麼用。
往往,一套繁密複雜的長拳套路中,也隻有一二個動作是具備有技擊和自衛功能的。
實際上,戚繼光那個時代的許多拳種、拳術還算好,至少跟今天比,好上很多。
國術發展到今天,很東西已經變種、變異得一無是處了,被人們笑稱為“舞術”、“廣播體操”。
不是嗎?
我們看國内的舉辦的各種國術大賽,如果是單人表演,就是按設定好的套路,有闆有眼地來一番蹬腳亮拳,中間再夾雜一些滾地、翻跟鬥的動作。如果要取得好成績,就往往象被耍猴人訓練過的猴子一樣,使勁翻跟鬥,不停地翻,翻得越多越好,成績就會越高。
如果是雙人表演,尤其是帶兵器的表演,就彼此嚴格熟記一架二擋三跳等等排練好的動作。
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滑稽這樣的情景:進攻一方要打當頭棍,這棍還拖在地上;防守一方已早早把棍架在頭頂。而進攻一方明明看對方已架棍在頂,也絕不會攻擊其他不作防備的部位,還是會嚴格按照預先演練好的,當頭一棍劈落,兩棍相交,啪地發一聲脆響。這一聲越響亮,越容易獲得高分。打了當頭棍,接下來該是掃地棍,這棍不能掃太高,太高就會掃到防守方的胫骨,務必有多低就掃多低,呼的貼地面掃過,防守方象跳繩一樣,輕輕松松跳起來……
這樣的國術,其實就是平劇裡面的武打表演。
對這種套路國術,戚繼光對士兵們說,全是“虛”的、“花”的,隻能是在“知音人”之間對玩。
戚繼光拒絕“虛”式功夫和“花”式功夫。
他在悉心研究過衆多國術套路後,基本是每種套路就取其中那一二個具備實戰術的招數進行練習,并在練習中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力量、速度、體能、技術、抗擊打能力。
是以,在訓練士兵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奈今所學所習,通是一個虛套,其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臨時還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
為了讓士兵練習的功夫具備更高的實戰性,戚繼光更注重于訓練士兵的手法、步法、身法、進退之法。
這些,和現代軍隊裡訓練格鬥術、和職業搏鬥手練習現代搏擊術,已經非常類似了。
不對,對于技擊術,戚繼光隻給士兵傳授了擊敵三步驟:一無論是自己抵擋了對方的招式還擊,還是自己先出手攻擊敵人,在還擊或出擊前,都必須有一個假動作調動敵人的身體,以收到聲東擊西的效果;二是由做假動作的虛晃迅速轉變為直擊,做到有虛有實,有陰有陽,由虛變實,由陰轉陽;三是直擊時,要直取對方要害,“緻人而不緻于人”,即使“後人發”,也是“先人緻”,手不容情,一招制勝。
在練習拳腳的基礎上,戚繼光再将拳術的使用原理推演到兵器上,由刀及劍,由劍及棍,由棍及槍,要士兵做到一藝通、百藝通,十八般兵器,每樣在手,都可變成殺敵的趁手工具。
訓練的第四階段,是練士兵的腳力。
戚繼光練這支新軍最迫切的目的,就是剿殺侵境倭寇。
那麼,戰場就是在東南沿海各地。
這些地區多高山密林、多峽谷河流,主要是步兵作戰。
那麼,在要戰鬥中達到高速、高效地轉移,就一定要具超常人的腳力。
為此,戚繼光每天帶領士兵練跑步,并且穿着重甲,背着重物練,天天堅持,要求一口氣跑一裡路而不氣喘。
後來的結果證明,戚繼光軍這支新軍能縱橫南北,威震天下,跟士兵的腳力有巨大關系。
訓練的第四階段,練陣法。
許多古典演義小說都有關于陣法的記載,如《三國演義》寫的八卦陣,說是諸葛亮按照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布置下的八陣圖,用石頭擺成,吸收了八卦排列,相容天文地理,威力巨大,“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又如《北宋楊家将演義》裡的天門陣,寫得神神道道,說什麼陣中有陣,大陣套小陣,子陣套母陣,陣連陣,陣接陣,陣挨陣,陣靠陣,縱橫交錯,有天罡,有天才,有天寶,有天德,有天翻,有天魁,有天絕,有天鬥,擺全了得有一百單八陣,遼兵隻擺了七十二陣,卻也是陣中陰風凄凄,殺氣沖天,魔見哭、鬼見愁了。
再如《水浒傳》裡的太乙混天象陣,描繪得更加玄幻,分青龍、白虎、朱雀,按東南西北,分鬥、牛、女、虛、危、室、壁、亢、氐、房、心、尾、箕、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轸等方位擺列,陣内有風雷電雨,常常是風雷火起,空中霹靂交加,殺氣滿天,走石飛沙,端的是天兵驚心,神将膽落。
……
這些帶着濃重神話色彩的的陣法,根本不可信。
但戚繼根據南方的地形和倭寇的特點,首創出的新鴛鴦陣法,全清清楚楚記載在他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曆曆可查。
這套新鴛鴦陣法,不但在抗倭戰場上大放異彩;明末浙兵将之用在薩爾浒戰場、渾河戰場上,同樣震懾後金騎兵的膽魄。
該陣法的基層機關是隊,每隊列是這樣:隊長在最前,第二排是兩個藤牌手,第三排是兩個狼筅手,第四排是四個長槍手,第五排是兩個镋钯手,最後是火兵。
第一排的隊長手執旗槍配腰刀。
第二排兩個藤牌手所用的藤牌是用藤條編成,圓形,直徑三尺五寸以上,并配有腰刀。
第三排兩個狼筅手所用的狼筅是用大毛竹連同樹杈做成的,長有一丈三尺多——這個武器,也是戚繼光首創,針對的是倭刀短而鋒利的特點,以“寸長克寸短”原理,先叉架住倭寇的刀,由第四排的長槍手跟上,将倭寇就地處決。
是以說,第四排的長槍手的長槍,比狼筅更長,有一丈八尺。
第五排兩個镋钯手的镋钯,也是特制的,由三股叉改良,中股特别長,有八尺多,另配有腰刀。
殿後的火兵執夾槍棍。
戚繼光告訴士兵,每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戰場上與敵人一對一作戰,就算你再能打,大概殺了兩三個敵人,也累得不行了。是以,殺敵不能單靠個人,要依靠陣法,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對敵。
這套陣法在訓練時,是隊長在前;真正實戰時,則是兩個藤牌手先迎敵,用藤牌化解敵人的攻勢。這時候,狼筅注意保護藤牌手,長槍手則保護狼籠手,鏡钯手又保護長槍手。四種兵器結合一起,戰土們兩兩相對,是以稱鴛鴦陣。要求士兵協調一緻,共同進退,防衛的真正起到防衛作用,擊殺的真正起到擊殺作用。
更妙的是,這種鴛鴦隊法的戰鬥隊形,在戰鬥場地寬闊時還可以展開變成大小三才陣的戰鬥隊形,威力更是幾何級倍數的增加。
(以上為覃仕勇著作《大明戰神戚繼光》之十二)
之一
大明戰神戚繼光的名字寓意深遠,您未必了解,來看他的出生與成長
之二
戰神戚繼光自小流露出名将氣質,父親為育其成才,處處從嚴要求
之三
戰神戚繼光的成長,得益于他有一位嚴父之外,另外還有一位良師
之四
戚繼光巡邊,遇僧人講長生之術,他旁邊片刻,大發高論,衆皆色變
之五
戚繼光世襲父職,官居四品,卻以普通身份參加科舉考試,衆人不解
之六
“戚繼光斬子”屬傳說,“戚繼光懲舅”為史實,來看“懲舅”過程
之七
戚繼光初赴抗倭戰場,被安排在最前沿區域,正可謂:好鋼用在刃上
之八
戚繼光在抗倭戰場上初試鋒芒,結果大失所望,是以産生了新想法
之九
一在日本搞殖民統治的中國人,有班超的英雄氣,卻被貼上倭寇标簽
之十
岑港失利,戚繼光到義烏募兵,他沒告訴别人,自己募兵屬以貌取人
之十一
名将不愧為名将,戚繼光練兵别具一格,成後世練兵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