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關羽乃世之虎将,戰功卓著。然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魂斷他鄉,結局悲涼,不免讓人唏噓感歎。千百年來,關羽失敗的原因,衆說紛纭。但我個人覺得關羽走麥城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劉備基本國策宣傳沒有深入人心,二是政策執行力脆弱。

劉備飄零半生,屢敗屢戰,居無定所,如喪家之犬。幸遇上諸葛亮,隆中定計,方能如魚得水。很快占荊州,西進益州,北據漢中,兵強馬壯,實力一時雄踞天下。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面對的成功,劉備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幾乎言聽計從。劉備能三分天下,定國稱尊,無出諸葛亮的隆中國策。

諸葛亮''隆中對''時給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是:鞏固孫劉聯盟,内修政理,以達國富民強,占據荊州益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殺入中原,平定天下。

諸葛亮的基本國策有三個關鍵,一是孫劉聯盟,二是内修政理,三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三個方面環環相扣,哪一個方面條件不具備都會滿盤皆輸。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結好孫權,是外交上找到盟友,尋求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内修政理是勵精圖治,使國富民強,積累戰争的資本。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是占據有利地形,等待有利于統一的好時機,三者相輔相成。

這個國策是劉備興複漢室的高明政策。這個國策如果能不折不扣的宣傳貫徹執行到位,三國的曆史可能重寫,關羽的命運也可能會徹底改變,他在曆史上的成就會更高。

這個國策是諸葛亮定下的,但這個國策宣傳不到位,沒有深入人心。從一開始就隻有劉備一人明白,連鐵哥們關羽張飛都很抵觸,處處不聽諸葛亮的将令。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換句話說,蜀漢基本政策隻有統治階級的幾個人知道,但都了解不透徹不全面。一個連群臣都不能完全明白的基本國策,怎麼能盼望很好地執行,其責任應歸咎于劉備和諸葛亮。

劉備當時為什麼不多開幾次會議?不多發幾次紅頭檔案?多搞幾場宣講呢?也許這樣幹部就明白了國家發展方向。

幹部們吃透了國策,國家上下思想統一,必然群情振奮,全國勵精圖治,那蜀漢興盛是指日可待的事兒。政策宣傳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拿關羽來說,他就是劉備的基本國策的最大的破壞者,諸葛亮的三大政策全不當回事。

關羽破壞了孫劉聯盟。由于關羽不明白孫劉聯盟的重要,處處做出有損孫劉聯盟的事,對孫權居高自傲。關羽拒還荊州,還單刀赴會,戲耍魯肅,結下梁子。

孫權主動與關羽聯姻,關羽又一口拒絕,并羞辱使者,罵孫權為黃須小兒。關羽還在沿江建設烽火台,對孫吳處處設防,關羽做的每一件事兒,都是對孫劉聯盟緻命的傷害。

關羽破壞了諸葛亮内修政理的的大局。為了實作自己的基本國策,諸葛亮入川之前,安排關羽守荊州,并再三叮囑關羽:隻準守,不準戰。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諸葛亮的安排絕對是對的。關羽守住荊州,劉備,諸葛亮才可以放心地去取益州,才能内修政理。關羽守住荊州,才能給諸葛亮治蜀留下時間,才能給諸葛亮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

關羽隻要守住荊州,就是大功一件。關羽完全沒有明白諸葛亮的國策,完全把諸葛亮入川時的告誡甩在腦後。貿然發動樊城之戰,徹底打亂了諸葛亮的布局。

關羽破壞了諸葛亮“占荊州益州,待天下有變”的國策。當時,曹操赤壁之戰後退回北方,療傷已基本完成,江東孫吳則兵強馬壯,人才濟濟。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此時正是三國鼎立最穩定的時期,是誰也吃不下誰的局面,保持政局穩定是上策。諸葛亮是準确的看到了這一點,是以提出占荊州益州,待天下有變的國策。

不知是諸葛亮,劉備對政策傳達不到位,還是關羽好大喜功。關羽一聽劉備定了漢中,立刻頭腦一熱,提荊州之兵攻樊城,使蜀漢陷于兩面作戰的局面。關羽出兵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基本國策。

關羽其實是諸葛亮第三個國策中的一枚很重要的上将棋子。這枚棋子的使用,一定是“待天下有變”。但關羽卻沒有“待天下有變”就貿然出動。徹底打亂了諸葛亮隆中對基本國策

關羽走麥城的原因:劉備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政策執行力脆弱

這樣看來蜀漢政策執行力是何等的脆弱。關羽還是個比較明理的将軍,文武雙全,如果諸葛亮,劉備國策宣傳到位。我想關羽一定會明白其中的奧妙,就絕不會置諸葛亮的臨别将令于不顧,就不至于走麥城。

諸葛亮的隆中國策的确是上上之策。但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紅頭檔案隻是高層傳閱了一下,沒有貫徹到地方。是以群臣吏民思想不統一,以至關羽盲動,導緻蜀漢從此走向衰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