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說起宋朝滅亡,許多人在網上感慨“崖山之後無中國”,展現出對宋朝滅亡的可悲可歎。同時也感歎蒙古人的勇猛,不愧是上帝之鞭。

很多人都歸結為蒙古的軍事力量強大。其實元軍渡江之前,南宋尚有正規軍隊70餘萬人,以後又陸續招募了一些義勇兵,而元朝參加整個滅宋戰争的軍隊隻有30餘萬人。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宋軍占有明顯的優勢,可很快就被元軍擊垮,這不僅有軍事上的各種因素,還有深刻的政治上的原因。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一)忽必烈安撫歸附百姓

忽必烈即位之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蒙、漢族統治階級的聯合,逐漸将蒙古政權改造成為在中原立國的封建王朝。元朝的滅宋戰争,從性質上講,是封建王朝間的統一戰争。

忽必烈在發起渡江作戰之前,明确诏谕諸軍将士:若彼界軍民官吏人等,去逆效順,與衆來降,或别立奇功者,驗等第官資遷擢。其所附軍民,宜嚴敕将士毋得妄行殺掠,父母妻孥家口毋緻分散,仍加赈給,令得存濟。

以後又不斷釋出诏旨,命各地鎮守官吏安撫歸附百姓,“令農者就未,商者就塗,士庶缁黃,各安已業”,并且宣布免除宋朝的煩冗科差和雜稅,表現出統一全國的意志和信心。

自唐朝安史之亂(755年)後,政權分立,分裂割據,戰亂頻仍,各族人民都希望實作全國統一,獲得較安定的生産和生活環境。

蒙古政權作為一支新興力量,起而消滅腐敗的分立政權,完成這些分立政權無法完成的大一統任務,是應曆史前進需要而出現的。忽必烈的前人已為統一大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他即位後隻面臨最後一位主要敵手,得以較快地完成統一事業。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二)南宋的朝廷的内鬥與官場腐敗

南宋王朝雖然腐朽怯弱,可仍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力量,富有作戰經驗和抗敵決心的将領也不乏其人。對元軍的大舉進攻,宋廷有所準備。

問題在于腐敗的官僚政治必然會導緻軍事上的失敗。

賈似道、陳宜中等權臣當國,隻知固位專寵,大敵目前,并不做認真地準備,極力排斥朝内臣僚提出的戰守方略。

在兩軍對戰之際,宋主兵大臣往往不是精心布置軍隊迎敵作戰,而是熱衷于遣使求和或約降,底下的不少将領也各作打算,或是臨陣脫逃,或是望風降附,縱使有幾位拼死戰鬥的将領,也終究挽救不了敗局。

宋廷内的黨争和排斥異已,不但打擊了朝内力主抗敵的大臣和将領,還把一些人推向了元朝。劉整的降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三)在戰略戰術上,宋軍過于墨守正常

宋人以水戰為長,水軍力量大大超過元軍,但在戰争中全軍多處于守勢,幾十萬大軍分聚于幾處,在戰略全局上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被元軍分割包圍之後,在局部戰場上宋軍的力量和元軍則基本均等甚至處于劣勢。

宋軍将領多以水軍戰船連亘江河之中,堵截元軍前進,而不是以水軍機動作戰,發揚優勢,消滅敵方水軍,結果大量的水軍因過分集中,失去機動而被消滅。宋軍的多次慘敗,都是因為采用了這種錯誤的戰術。宋軍的長處不但沒有發揮出來,反而因為水軍的屢次失利而失長江之險,導緻全局的崩潰。

元朝的情況和宋朝截然不同。忽必烈本人不僅具有雄才大略,還注意采納群臣的建議。在發起滅宋戰争前,忽必烈多次召集臣僚商議作戰方略,既選擇了适當的進軍時機,又制定了較周密的作戰計劃。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在戰争過程中,忽必烈還多次召回主兵大臣,根據戰場形勢重新調整軍事部署。參戰的各軍在人員和物資上都有比較充分的準備。元軍将帥内部也有不和,如攻圍重慶時,東川、西川行院的互相擁兵觀望,但總的說來,蒙古、色目、漢人将領能夠互相配合,服從統一指揮,努力作戰。

元廷采取的招降政策,對于瓦解宋軍、增強自己的力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南宋将領降元後,不僅廣泛招徕門生舊僚,安撫舊轄州郡,還往往率軍作為元軍的先鋒,攻城略地。元軍采用了正确的戰略戰術。

為實作既定的“沿江而下,直搗臨安”的戰略目标,伯顔指揮的大軍幾次避開宋重兵拒守的堅城要塞,配合作戰的各軍在對宋軍實施分割包圍後,大多圍而不打,牽制宋軍兵力,待戰略目标達到後,才逐個消滅。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在作戰中,元軍往往避實就虛,突破宋軍防守的薄弱環節;發揮步、騎兵作戰的長處,護持水軍進軍。宋、元軍隊的幾次決戰元軍都是以水陸軍密切配合而取得勝利的。遇強敵堅城,元軍采用斷其外援、糧饷的方法,不惜長期圍困,待之自破。

正因為元軍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戰術,再加上元軍的素質較優于宋軍,是以能夠在戰場上掌握主動權,并赢得勝利。

從軍隊數量對比來看,南宋占有明顯的優勢,為何節節敗退?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