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用于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什麼?價值幾何?真的一抓大一把嗎?

人們對“金瓜子”這個東西的熟悉,要感謝兩部電視劇:一部是《康熙王朝》,秀才李名山曾經在康熙吃豆腐腦的時候,被康熙發現“用腳踩住了朕掉在地上的金瓜子”,進而從“名山”變成了“名落孫山”。還有一部就是《甄嬛傳》,後妃用“金瓜子”打賞太監蘇培盛,蘇培盛感激涕零。似乎“金瓜子”這個東西非常貴重,誰都希望能來上一把。那麼,金瓜子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皇帝真的會一把一把地往往給嗎?

皇帝用于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什麼?價值幾何?真的一抓大一把嗎?

金瓜子其實就是一種對散碎黃金的統稱。明清時期,金銀在民間使用漸漸普遍,而且已經鑄造标準的銀錠價值過大,使用起來很不友善,于是就出現了鑄造并不規則的小的銀塊兒,通稱為散碎銀子。散碎銀子的出現,降低了銀子的重量,也就降低了它所代表的價值,使其可以在市場上友善的流通。但是,這種方式僅僅适用于銀子,不适用于黃金。因為黃金的機關價值是白銀的二十倍左右,再怎麼拆分,價值也非常大。是以,民間無法使用。

皇帝用于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什麼?價值幾何?真的一抓大一把嗎?

民間用不了,但是皇帝卻可以用。皇帝平時不買東西,最大的花銷就是“賞賜”。皇宮之中規行矩步,萬事都有規章制度,一旦大臣、妃子、奴仆有功,皇帝就要給賞賜。這種賞賜可以記錄在冊,從國庫支取,一般數量大,而且大部分為整數,比如雍正八年,張廷玉因為辦事得力,得到了皇帝兩萬兩銀子的賞賜。

但是皇宮之中,很多小恩小惠是免不了的。皇帝平時哪天高興,或者奴仆、宮女有點兒小功勞,讓皇帝高興,皇帝也要給賞賜,這種賞賜數量不大,上不了台面,在史書上也不會有記錄。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相對價值小、但是看着又非常貴重的東西了。金瓜子這種“散碎金子”就應運而生,成了皇帝平時打賞内侍的主要物品。

皇帝用于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什麼?價值幾何?真的一抓大一把嗎?

因為這種比較狹窄的用途,就注定金瓜子不太可能大量賞賜的東西。皇帝、後妃平時小恩小惠,給宮裡的人一兩個、三四個,已經是到頭了。如果數量再大些,直接給成錠的規矩金銀好不好?何必那麼費勁呢?比如某些影視劇中,後妃給太監一大盒一大盒的金瓜子,這就有些沒有必要了。大宗的賞賜,直接給金錠銀錠更省事。而且,皇帝的口袋也有限,裝不了那麼多東西,揣着二三十顆,已經是到頭了。

皇帝用于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什麼?價值幾何?真的一抓大一把嗎?

另外,很多影視劇中,“金瓜子”真的鑄造的和現在的葵花籽一樣,這就有些可笑了。葵花籽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清朝并沒有普及到那個地步。當時即使真的有人閑的沒事兒,非要把散碎金子搞成瓜子的樣子,也得是西瓜子比較合适。況且,“金瓜子”雖然名為瓜子,但是形狀卻沒有一定的規矩,長的短的圓的扁的都有。而且,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品質,一般是在20克到30克之間。它的作用,隻不過是低價值的打賞物品,沒必要做那麼精細。

皇帝用于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什麼?價值幾何?真的一抓大一把嗎?

當然,從價值的角度上看,金瓜子确實比較值錢。就以20克的金瓜子為例,放到現在大約是9000-10000元人民币之間,确實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而在明清之際,金子遠比現在數量少,價值隻會更高,是以也就難怪李名山即使不顧讀書人的體面,也要和一個賣豆腐腦的女孩子搶奪,也就難怪蘇培盛面對金瓜子連要都不敢要。這東西确實是太值錢了。同時,從一個側面也能看出,清朝的皇帝還真是奢侈浪費,随便一個小恩小惠就是如此高的價值。百姓的民脂民膏,就在他們的不經意間被浪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