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曾祖朱四九,這樣是為了好養活嗎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曾祖朱四九,怎麼都跟鬧着玩一樣

老一輩人都有這樣的舊思想,認為給孩子起一個賤名,這樣好養活,比如“二狗子”、“傻根兒”一類的。熟悉明代曆史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朱元璋的本名是朱重八,父親叫朱五四,姓氏後面随眠跟兩個數字就成人名了,怎麼看都像鬧着玩一樣,難道也是為了好養活嗎?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曾祖朱四九,這樣是為了好養活嗎

夏玉潤在《朱元璋與鳳陽》一書中,以翔實的史料,加之多次的實地勘察,詳細考證了朱元璋的家族遷徙變化及朱元璋本人的生平。

他依據徐祯卿《翦勝野聞》、郎瑛《七修類稿》、曾惟誠《帝鄉紀略》、潘柽章《國史考異》等史料中所載朱元璋所書的《朱氏世德碑》,考溯出朱元璋上五輩:

五世祖朱仲八,娶陳氏,生三男:長朱六二,次朱十二,季朱百六。

朱百六為朱元璋的高祖父,娶胡氏,生二子:長朱四五,次朱四九。

朱四九為朱元璋的曾祖父,娶侯氏,生四子: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朱初一為朱元璋的祖父,娶王氏,生二子:長朱五一,次朱五四;

朱五四即朱元璋的父親。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曾祖朱四九,這樣是為了好養活嗎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朱初一帶領全家北渡淮河,來到泗州北部的孫家岡定居。這年,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8歲,他的伯父朱五一12歲。 朱家在泗州定居十多年,人丁也興旺起來。朱五一已有三個兒子: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有一兒一女,兒子取名重四。朱初一夫婦去世後,五一、五四兄弟不堪賦役重壓,兄弟倆再次舉家外流,老大朱五一攜全家前往濠州鐘離,老二朱五四流亡五河縣,先後生下重六、重七後,也遷至鐘離。最後于戊辰年(1328年)在鐘離生下重八(朱元璋)。

這一系列細緻缜密的實證研究,令朱元璋的先祖情況、家世變化及他本人的出生地等情況,清清楚楚,躍然紙上。

從朱家世譜來看,朱元璋的先祖多是以數字起名,包括他自己也名重八。

據清代學者俞樾《春在堂随筆》所載,元朝規定,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隻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這樣,元代許多無職分平民,特别是那些貧窮百姓大多都是以數字起名。他還介紹了清代紹興民間以數目字為名的習俗,以說明這種起名字的方式:“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或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曾祖朱四九,這樣是為了好養活嗎

明初文臣武将中,以數字起名的人很多。明代開國名将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親叫六六;湯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親叫七一。元末于蘇州獨霸一方的張士誠,原名九四,稱王後請文人起了個雅名“士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