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太原出版的報紙——《共和白話報》
《文物世界》2004年06期周君平
前不久有文物愛好者在太原南宮古玩市場購得14張《共和白話報》,此報是民國元年(1912)太原出版的報紙,被稱為“民國太原第一報”。這批報紙對于研究清代末年民國初期時山西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方面的情況與民國太原新聞史,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

《共和白話報》是山西臨時省議會的機關報。山西臨時省議會什麼時候成立的呢?曾擔任臨時省議會副議長的王用賓寫過一首回憶省議會成立時的詩,詩中雲:“共和初定解征鞍,省會群推主議壇。辭墓倉皇甯載主,奪情誤國兩難安。”他自注這首詩說:“共和已定,太原猶為清撫李盛铎盤踞,餘乃立解兵柄政權,由副都督溫靜庵,觀察使張實生繼續維持,辭墓揮淚而行。到并組織臨時省議會,餘被舉副議長。”[1]在《王用賓傳》中雲:“南北和議成(民國元年2月12日南北和議成,清帝退位),解軍民兩政,偕二三同志入省(太原),組織山西臨時省議會,被選為副議長,時晉撫李盛铎尚在太原,雖擁有重兵,見大勢已去,棄城而逃。”(《山西民意代表》,台北山西文獻社1978年版)。
按王用賓所雲臨時省議會的成立是在南北議和成功(2月12日)之後。時清帝退位,清朝統治結束。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并薦舉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王用賓曾于運城光複之日(1911年12月30日)任河東兵馬節度使兼民政長,至1912年1月2日,山西河東軍政分府成立,溫壽泉任都督,張士秀任民政長後,王即辭去前所任兩職,并在南北議和成功後,與劉綿訓、邵修文等赴太原。王用賓一行抵達太原的日子應是2月中旬以後,當時李盛铎仍在太原,局勢比較混亂,各校學生自告奮勇,出面維持秩序,王用賓等以維持秩序的學生為骨幹,一縣一人為原則,未經選舉,組成山西臨時省議會,公推杜上化為議長,王用賓為副議長。臨時省議會成立後,李盛铎曾多次找王用賓商量事務,王拒之,李因恐懼而棄城逃走。臨時省議會應是在2月中旬以後至3月16日之前成立的。因王用賓曾雲:“恰閻(錫山)回忻州,乃決由省議會代表全省,請閻督回省複職,并分電南京孫大總統及北京力争,袁始任命閻為都督,并任命省議會選出之周渤為民政長,軍民分治之制,蓋自晉始。”(《山西民意代表》,台北山西文獻社1978年版)。從此可知,閻錫山被任命為都督與臨時省議會的推舉有關,故臨時省議會的成立應在此時。
《共和白話報》不僅是“民國太原第一報”,而且也是民國元年在太原出現的最早的省級報刊。
《共和白話報》是何時創刊的呢?曾任過此份報紙總編輯的馬鶴天回憶說:“太原共和白話報是1912年山西臨時省議會成立後創辦的,創刊的月日記不清了,創辦人為平陸縣省議員趙鴻奎。趙原是山西優級師範學校畢業,和我同學,約我任總編輯,趙任社長,經費由趙私人籌措,每日出一大張……太原革命軍回省後,我赴太原任共和白話報總編輯,再未南下。”[2]
筆者所見到的《共和白話報》共14張,最早的一張是第86号,即民國元年(1912)5月31日,此報為日刊。而現存的166号為8月26日,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從166期向前推到86期,應為6月7日,這與現存的86号的日期不符,故此報在出版的期間遇有特殊情況似有停刊的日子。若從86号按日刊往前推,那麼,報紙創刊的日子應是3月7日或更早。既然當事人馬鶴天雲此報是“臨時省議會成立後創辦的”,臨時省議會的成立應在2月中旬至3月6日之間。從此報的創刊時間我們也可以得知山西臨時省議會的成立的時間,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民國初年山西臨時省議會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共和白話報》創刊于3月7日或略前,創辦人為趙鴻奎,總編輯馬鶴天是4月上旬抵報社的。版面為四開兩版。報社位址在太原橋頭街。報價每份“滿錢十分,月定價小洋三角,半年小洋一進制陸角,全年小洋三元”,報社有自己的印刷廠,閻錫山從忻州回省後,報紙發行量與日俱增,至6月,每日發行“已達2000份”。至于停刊的日期,馬鶴天曾雲:“約在民國二年(1913)冬,因該報系私人辦的,經費困難,出售訂閱的份數很少,收入不敷支出,總編輯也不易選聘(馬鶴天于夏天已去日本留學),恐怕我走後不久便停刊了。”
《共和白話報》以宣傳“共和”為主要目的,使用白話文,提倡白話文是其主要特色。内容為“反對君主專制時代的特權、虐政、A錢、腐化、宗教迷信、和不合理不平等的禮教風俗習慣。提倡民本政治,愛護國家,改良社會。社會改良方面,提倡女權,反對舊式婚姻”[3]。報紙的欄目有:本省紀聞、省垣新聞、各省紀聞、時事要聞、海外紀事、目下瑣聞.法庭雜志、四通八達、評語、國民意見、文苑等,中縫有金融商業各類廣告和糧食市場價格、銀子與制錢的比兌價格等。
抗戰初期,閻錫山為防止檔案流落到日軍之手,将山西省清末、民國的檔案幾平焚燒殆盡,是以,現存這一時期的資料和檔案極為稀見。而《共和白話報》的出現則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這些史料可以補充民國初年山西社會研究的一段空白。
《共和白話報》對太原群眾慶祝民國元年國慶節(10月10日)的盛況有極其詳細的報道。10月10日清晨7時,都督閣錫山率政府機關與各團體人員首先去昭義祠緻祭辛亥死難烈士,閻為主祭人,民政長周渤陪祭。儀式有奏軍樂;上香,讀祭文;行禮。祭禮畢,閻一行去了大校場觀看閱兵式和運動會。大校場上的觀衆達數千人,被檢閱的各營士兵邁着整齊劃一的步伐走過檢閱台,緊接着,進行了兵操演練。女子師範學校學生與同盟會音樂部聯合登台演出了器樂合奏。之後,各學校與精武社共同舉辦的運動會開始;項目有;200米競走、跳遠、跳高、百米競走及拉繩、踢球等。至晚六時,各機關團體及商民學生等近萬人聚集到海子邊陳列所,各持花燈,首先由劉越西代表作報告,馬笠伯、景梅九等也先後講話,講話聲不時被掌聲與歡呼聲打斷。講話結束,浩浩蕩蕩的隊伍沿着新南門、橋頭街、柳巷、都督府、麻市街、活牛市的路線,唱着軍歌,進行持燈遊行,從羊市街傳回會場後已夜深,人們才在歌聲中散去。
《共和自話報》報載中有關民國元年金融行情的變動、物價的漲跌、鴉片煙的毒害、國民捐的提倡、各種黨派的紛争、學校的恢複成立、臨時省議會的活動、剪除辯子的風波、行政機構的變更、纏腳的廢止與天足的提倡等等;反映出在當時社會大變動的種種情況。是以,《共和自話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為我們打開了了解民國元年太原,乃至整個山西的一個視窗,在這14張多達25萬字的曆史資料中,我們正可以看到風雲人物和普通的人民創造山西曆史的塵封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