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蜀漢時期的曆史,筆者今天就和大家說一下糜芳這個比較特殊的人物,在劉備事業一直起伏不定,自身又颠沛流離的時候,糜芳将自家的萬貫家财貢獻出來和劉備打江山,他也是忠心不二,跟着劉備吃了不少苦,但在劉備成功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後,糜芳卻背叛了劉備,主動投降東吳,投靠了孫權。

縱觀糜芳一生,作為劉備早期最忠實的追随者,他陪伴劉備走過了很多艱苦的歲月,在劉備一直受挫的時候,糜芳不離不棄,一直堅定的追随劉備,但為何最後他又投降了孫權呢?很明顯這暴露了他的缺點,就是比較容易動搖加軟弱,憑糜芳的能耐,他或許做不到張遼那樣以弱勝強,但是堅守幾天城池,即便不幸敗退,還是能放手一搏的。
根據《三國志》一些資料的分析,其實糜芳選擇投降的原因大緻有以下四點:
首先,也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一點,當時關羽比較受到劉備的重用,他除了看得起劉備和義弟張飛外,很少把其他人放在眼裡,關羽對糜芳也是瞧不上眼的,更加不要說和糜芳稱兄道弟,那糜芳心裡面肯定會有些其他的想法,但是由于自己性格裡潛藏的懦弱的一面,并沒有表現出來。
其二,因為糧草儲備的問題,關羽在之前已經警告過糜芳了,這次如果兵敗失去領地的話,糜芳肯定會受到關羽的指責,而且按照關羽的性格肯定也是不會輕饒關糜芳。雖然大家都知道在那個年代,自然災難不斷,而且長年戰争,想要填飽肚子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更何況說是儲備糧食,但是這些苦,糜芳隻能爛在肚子裡面,根本沒辦法想交代,這一來二去,糜芳和傅士仁怕被關羽責罰,于是就選擇投降了東吳。
第三點,這個和糜芳的性格有很大的原因,守不守得住是能力問題,守沒守是态度問題,糜芳可以說是既沒能力,又沒态度,完全不顧老婆孩子哥哥在蜀國的處境,幸虧劉備沒有下死手,要不然他也隻能做孤家寡人了。
其四,其實傅士仁的投降和敵軍誘降也占據了一定的因素。可能在開始的時候,靡芳根本沒有考慮過有要投降敵軍的念頭,畢竟追随了劉備這麼多年,其實也是有感情的,但是傅士仁投降之後,前方的關羽也不能及時回援,即便回來也不會給他好臉色,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時候,靡芳就隻能爽快的投降了。
不過筆者認為,哪怕是有這些原因,靡芳也不應該投降,要說被人引誘或者陷入窮途末路,又或者是關羽輕慢的問題,這與他剛開始跟随劉備的時候所遭遇的,算是小巫見大巫了,早年他都能丢棄一切,選擇跟随劉備,怎麼到了這個時候又去投降呢?
其實靡芳這個時候背棄劉備,正是因為劉備讓他感受到了絕望,在劉備做了皇帝後,靡芳在關羽手下過得很沒有尊嚴,關羽很受劉備器重,是以劉備對自家兄弟是睜隻眼閉隻眼,加上劉備成了皇帝,靡芳也不能向以前一樣,向劉備訴苦,可見他心裡是很憋屈的。
在被呂蒙大軍團團包圍後,靡芳的處境着實尴尬,即便僥幸守住了城池,他也沒有好處,因為之前沒有完成征糧的任務,已經犯下了大罪,那這次沒有守住城池,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什麼結局了,是以在這種情況下,靡芳絕望了,他隻能主動選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