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後,七個異姓王先殺了三個,最後隻剩下一人善終
劉邦是以布衣而為皇帝的。按他自己的說法:“吾以布衣,持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自古為帝為王,堯、舜、禹是“禅讓”的,夏、商、周則出于征伐。其間,或父死子繼,或兄弟相及。即便是諸侯、世卿,也都一樣。秦始皇以一國而兼并六國,功成之日,那種自負與興奮,覺得不重新取一個偉大名号,已不足隊“稱成功,傳後世”了。轉瞬之間,秦朝就覆滅了。代之而起的,是劉邦以一布衣而兼并天下。

然而,劉邦雖然尊為皇帝,那些為他奪取天下的布衣,也使他傷透了腦筋。其中的異姓王,真正有威脅的,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黥布,都是道地的布衣。其他如趙王張敖(張耳之子)、韓王韓信、燕王臧荼和長沙王吳芮,其實都是劉邦與項争天下時,為天下立的榜樣。
張耳是項羽封的常山王,後為陳餘擊敗,才投奔劉邦的。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一是顧及老朋友情誼;一是要向其他諸侯表明,隻要不跟他作對,就可以保住封國。韓王鄭昌被擊敗後,劉鄭封韓信為韓王,則是為了表明對六國複立的尊重。臧荼在楚漢戰争中是中立的;楚漢戰争結束,向劉邦投降,仍為燕王。但幾個月之後,臧荼即因反叛而被劉邦俘了。但劉邦沒有馬上取消燕國,而是把自己的好友、少有戰功的盧绾封為燕王。這無非是要表明,他不在乎異姓王的存在,好讓其他的諸侯王放心。吳芮是項羽封的衡山王,因為派了部将跟了随劉邦與項習作戰有功,就改封長沙王。這也是為了使其他封王的人相信,哪怕有一點點戰功,都會得到顧惜。
七個異姓王,劉邦真正顧忌的,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黥布。他們功勞太大,力量太強。韓信和彭越,都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劉邦逮捕的。這說明,他們實際上并無謀反意圖。真正想要造反的,隻有英布。他信誓旦旦要做皇帝,卻被劉邦徹底擊敗。這三個人被鏟除,劉邦才算去掉了心腹大患。
其他諸王,根本構不成對劉邦的威脅。韓王信是有點“材武”的。劉邦登基的第二年,就以防備匈奴為名,把他的封國北遷,以馬邑為國都。不久,匈奴包圍馬邑。韓信派使者與匈奴講和,被懷疑與匈奴勾結,不得已而投降了匈奴。趙王張敖,因部下企圖刺殺劉邦,則被取消封國。
至于燕王盧绾,确有私通匈奴的問題,但一直想跟劉邦講清楚,并沒有真正想造反。劉邦死後,他怕講不清楚,隻好逃往匈奴。隻有長沙王吳茵,封國很小,才一直保留着。傳到了第四代,因為沒有繼承人,封國自然就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