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兩百四十多年的曆史上,隻有十六年沒有打過仗,和美軍交過手的國家有很多,英、蘇、德、日、中、越、伊、阿、墨、巴、格、印第安,二隻手都數不過來。敗仗美軍也打過不少,但軍旗被繳獲卻隻有一次,那就是在長津湖的美軍步兵第七師31團團旗被志願軍繳獲。當得知這塊藍哇哇的布是美軍軍旗時,志願軍戰士們的臉上都露出了掩飾不住的嫌棄。

【一位父親帶着兒子在軍博觀看志願軍繳獲的北極熊團團旗】
第7師31團于1917年組建,組建後立即遠渡重洋赴歐洲參加一戰。之後俄國因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了一戰,但此舉卻遭到其他列強的武裝幹涉,美英法意四國組成聯軍攻入西伯利亞,企圖阻止俄國的十月革命。在此過程中,31團表現尤為突出,是以戰後被時任總統的威爾遜授予“北極熊團”的稱号,并親手授予一面繡有北極熊圖案的旗幟作為團旗。
自此之後,31團就成為第七師的主力,以敢打硬仗、惡仗而著稱。二戰中,31團先後參加了阿留申群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戰役、沖繩島戰役,雖曆經血戰卻未嘗一敗,确實不負主力團的稱号。如果不是遇上了志願軍,31團将一直帶着這樣的榮譽走向下一次輝煌,但一切都在1950年11月28日這天發生了改變。
【指揮這場戰鬥的英雄連長李昌言】
就在這一天前,同樣以善打硬仗惡仗著稱的志願軍27軍已經到達新興裡外圍,圍殲31團的戰鬥即将開始。這樣一場硬碰硬的對決,誰能更勝一籌呢?明顯是志願軍的戰術更優,迂回穿插、分割包圍,槍聲一響就讓敵人沒有前後方之分。正如電影《電津湖》中31團團長麥克萊恩問:他們從什麼方向進攻?參謀答:他們從四面八方進攻!
戰鬥打響前,上級指令239團2營4連去摸摸敵情。27日下午16時,4連從豐流裡出發,沒入茫茫雪原中。走了約一個小時,發現東山區一帶有數處明火,在大雪中雖不明顯,但還是被4連發現了。連長李昌言估計,此處很可能為美軍在新興裡的前沿陣地。
連長李昌言、指導員莊元東、副連長王祥林等人一合計,決定向着火光進發,抵近偵察。莊元東帶着2排在前,李言東帶着1排在中間,王祥林帶着3排壓陣。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萬一發生戰鬥有人犧牲,剩下的幹部可以立即接替指揮。
當莊元東帶着2排到達一個山坡時,看到下方有五六頂帳篷,不斷有人在帳篷裡進進出出,外面的美軍正在忙忙碌碌地往車上搬東西,此時新興裡的戰鬥已經打響,這裡的美軍應該早就接到消息了。就在莊元東仔細觀察的時候,一名戰士腳下一滑,直接從山坡上滑了下去。山坡很陡,又沒有什麼樹木,這名戰士一直滑到了坡底。隻見坡底跑出幾個美軍,拿着槍就打。
原來坡底下還有一頂帳篷,因為積雪的覆寫,已和山坡融為一體,在坡頂上看不到。剛剛戰士滑過帳篷頂時,驚動了裡面的美軍,戰鬥就這樣意外地發生了。莊元東見狀立即帶着2排從坡頂上滑了下來,投入了戰鬥,很快就将這頂帳篷中的敵人全部消滅。莊元東沖進帳篷一看,似乎是個指揮所,牆上還挂着一塊一米見方的藍布,莊元東二話不說把它扯了下來裹在身上,不為别的,就因為太冷了。
可這塊布卻沒辦法固定在身上,外面的敵人聽到槍聲已經趕過來了,莊元東隻好把它扔在地上投入戰鬥。緊跟其後的班長宋保倉覺得有些可惜,又想把藍布撿起來,莊元東喊道:“先别管了,先消滅敵人!”聽到槍聲的李昌言和王祥林也迅速帶人趕了過來投入了戰鬥,經過一番激戰,幾頂帳篷裡的敵人大部分被消滅,但莊元東也在戰鬥中犧牲。李昌言帶着4連追着潰逃的美軍沖出了山口,連戰場都來不及打掃,他還不知道他們已經創造了曆史:端掉了美軍一個團部,打死了團長麥克萊恩上校。
戰鬥結束後,3營通訊班長張積慶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扔在地上的藍布,他覺得這塊布做包袱皮不錯,就帶了回來。可炊事班長發現後想要來做蒸籠布,張積慶以藍布會掉色為由不想給,正在二人僵持時,營長畢序陽過來了,他聽到兩人争吵的理由又好氣又好笑,于是讓張積慶把藍布拿出來看看。
【陳列在軍博中的北極熊團團旗】
畢序陽還是有些見識的,這一看就覺得這塊藍布不簡單。這是一塊寬1.2米、長1.5米的藍布,四周繡着金色的穗子,中間是一隻張開雙翅的白頭雕,雕的身上還有一隻獅頭魚身的怪物,白頭雕的上方則是一隻北極熊。白頭雕的兩個爪子分别抓着一把箭和一支橄榄枝,白頭雕的下面還繡着一根飄帶,上面有“THIRTY-FIRST INFANTY REGIMENT”的英文字樣,但畢序陽不認識。他立即讓人請來從交大畢業的敵工部翻譯劉光銳幫忙看看。這一看不打緊,劉光銳認出了這是31團的團旗。
聽說這塊藍布就是輝煌了30年多的“北極熊團”的團旗,畢序陽、張積慶、炊事班長等人臉上都露出了嫌棄的神色。在他們樸素的觀念裡,旗幟應該是和紅色關聯在一起的,美國人的審美真是不敢恭維,弄了一塊醜陋的藍布來作團旗,還險些當了蒸籠布。如今,這面旗幟陳列在國家軍事博物館裡,是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