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粟裕是我國以為開國将軍,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彪炳史冊,流芳千古,粟裕身為一個将軍,其軍事能力十分突出,令我們感到敬佩,望塵莫及,亦為此感到極大的驕傲和自豪,心中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粟裕遠見卓識被人知曉
即使現在粟裕将軍逝世,可是他依然活在我們心中,我們怎麼會忘記這個幾乎是數百次為國在戰争一線奔忙,在戰争上和敵人浴血奮戰到底,他的精神亦是非常高尚的,可謂是我們的榜樣,不斷激勵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進步。
粟裕是一個将軍,其運籌帷幄和遠見卓識也展現在他指揮戰争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預判敵人的動向,也是難以赢得戰争的。有一句古話是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這話不是沒有理由的,我們隻有了解了敵方,我們才能更好地抓住對方的弱點,去一舉殲滅敵人,進而赢得這場戰争。而了解敵方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預判敵人的動向,粟裕與日本可謂是鬥了十幾年。
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去了解一個軍隊。粟裕在抗日戰争相持階段,便想到了日軍在當時已經無力抵禦一場大規模的進攻,因而粟裕果斷決定發動車橋戰役。在開展這場戰役前,實際上,粟裕的這個想法并不被人看好。
最終粟裕說服了衆人,也在不久之後就着手準備了。而在此之前,日軍将駐紮在我國北方的軍隊調往南方,日軍的兵力愈來愈少了,這也讓我方有所察覺。這種方式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無濟于事。
這也讓我們明白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不過一個即将衰敗的病人,我們有何害怕?但是實際上,戰争所有的決定都需要上司人十分慎重地考慮,否則會白白斷送數千人,甚至是數萬人的性命。
是以在粟裕提出現在已經到了發動總攻的時候,衆多将領基本是反對的,都擔心這樣過度暴露我方的實力,會不會刺激到了日軍?導緻我方無力抗衡,最終緻使這些年積累的實力都煙消雲散。
抗日戰争到了相持階段,這是非常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不能忽視。粟裕看到了這一點,便主動提出我方需要開始戰略反攻,打他個措手不及。但是很多人非常害怕日軍受到刺激後,會展開大規模的報複行為。
并且我方和日軍相比,有着極大的差距,而且當時并沒有上級的指令。我方之前都是以遊擊戰的形式攻擊日軍的,現在突然要把一支支零散的部隊整合成一支能夠與日軍抗衡的軍隊,是不是難度比較大?
而粟裕作為以為優秀的軍事人才,他自然是想到了這一點,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理由。日軍的侵華計劃如今已經是垂死掙紮的病人,其軍隊在戰争中遭到重創。
更何況我方也是有非常大的群衆基礎,我方的士兵在之前都經過很多的訓練,在心理和身體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指揮得當,還是有很大的勝算幾率的。
這樣,粟裕說服了他們,便迅速地開展相關工作。攻擊日軍領地,粟裕憑借其優秀的指揮才能和軍事才能,在此次戰争中大獲全勝。随後很多人以為也許日軍會展開瘋狂的報複行為。
不曾想他們不過是帶着軍隊在那個車橋前徘徊一圈,就回去了。這不僅讓那些曾經反對的人感到十分的詫異,也讓他們看到了粟裕的運籌帷幄,以及先見之明。愈加佩服他,本來便是軍事上的人才,而如今他又展現出其運籌帷幄,更是如虎添翼。
結語: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體會不到那個戰争時期的艱辛,但是這些曆史事實卻永遠地記錄在史冊,我們能随時翻看,能夠了解到那個時候的人民是在過着什麼樣的生活,以史為鑒,知興替。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沒有曆史,那麼他的内裡可以說是空虛的,難以長遠地發展。我們不能抛棄我們的曆史,看到我國近代有許多将軍,值得我們學習,其中粟裕亦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