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英宗為何在明知于謙冤屈的情況下,仍殺了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明英宗朱祁鎮,在曆史上的名聲非常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兩點:重用宦官王振導緻土木堡之變;冤殺于謙造成千古奇冤。其中重用王振是他的決策錯誤,屬于不知道錯而犯下的錯;但冤殺于謙,卻是在他明知道是錯的時候仍然不得不如此做,屬于被逼無奈。為何會這樣說?我們先把目光拉回到土木堡之變後的那一段時間,從頭來捋一下這件事。

明英宗為何在明知于謙冤屈的情況下,仍殺了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明朝,朱祁鎮和王振帶領二十萬大軍前去迎戰,結果在王振的瞎指揮下,明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瓦剌首領也先原本準備勒索明朝的錢财,可是卻被于謙阻止。于謙說得很明白,見贖金無望,也先就帶着朱祁鎮向大明朝的首都北京進發,希望用手中的這把“萬能鑰匙”重新奪回元朝的輝煌。

消息傳回京城,正在監國的郕王朱祁钰立刻讓大臣商議對策。侍講徐珵說星象有變,朝廷應該南遷避禍。于謙則說:“說朝廷南遷的都應該斬了!首都是天下的根本,如果首都南遷,那一切就都完了。南宋的教訓還曆曆在目啊!”朱祁钰支援了于謙,将徐珵轟出殿外。

明英宗為何在明知于謙冤屈的情況下,仍殺了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但是,最大的困難還是沒有解決。現在,明朝的皇帝仍然是朱祁鎮,一旦他指令将帥開門投降,将帥是無法不聽的。即使朱祁鎮自己不說,也沒有哪個将軍敢冒着誤傷皇帝的風險,奮勇抵抗瓦剌的進攻。其實解決這一點并不難,隻要廢掉朱祁鎮的皇帝位置就可以了。但是有一廢必有一立,到底立誰當皇帝又是個難題。朱祁鎮的幼子朱見深年紀太小,無法擔負家國重任,是以沒法立他當皇帝。而且即使真的立了朱見深,還會涉及孝道問題,朱祁鎮的權威仍然會讓人投鼠忌器。而于謙提出意見,請立郕王朱祁钰為皇帝。這是當時大明朝想要抵禦瓦剌的唯一選擇,是以雖然朱祁钰一直推辭,于謙等人卻很堅決。最後朱祁钰隻能同意登基稱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有了新皇帝之後,明朝上下就有了主心骨。于是君臣百姓同心同德,打了一場精彩的“北京保衛戰”。瓦剌縱然有太上皇在手,卻沒有什麼用,隻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整件事情中,不難看出于謙絲毫沒把朱祁鎮的安危當一回事。他心裡裝的,是整個大明朝的安危。至于這件事會給自己招來怎樣的後患,于謙是沒有考慮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我們當然不能說于謙有任何的錯,一個心懷家國天下的大臣正應該如此。但是也不得不說,朱祁鎮在這時受到了多麼嚴重的心理傷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明英宗為何在明知于謙冤屈的情況下,仍殺了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此後的一年時間,大明朝對朱祁鎮不理不睬。瓦剌看這個太上皇實在留着沒用,便讓他随使者傳回了明朝。朱祁钰其實并不希望哥哥回來,但事已至此,他隻能将朱祁鎮幽禁在南宮,希望他能早一點死。景泰三年,朱祁钰廢掉朱祁鎮幼子朱見深的太子位,換上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此舉雖然為後人所诟病,但是卻也在情理之中。是以雖然于謙全程緘默不語,不支援也不反對,算是預設了這一結果。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在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神秘死亡了,算是又為大明朝多加了一樁懸案。

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對朝廷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左都禦史徐有貞(暨當年主張南逃的徐珵)和将軍石亨、太監曹吉祥一起發動了“奪門之變”,扶立朱祁鎮複位。于謙接到消息,沒有做出任何動作,再次預設了整件事情的發生。由此可見,于謙所忠于的,确實隻有大明王朝,誰當皇帝對他來講其實都差不多,隻要能給天下帶來福祉就可以了。

明英宗為何在明知于謙冤屈的情況下,仍殺了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朱祁鎮複位後,徐有貞等人立刻展開了對于謙的報複。他們構陷于謙是更換太子的主謀,而且在奪門之變後,與太監勾結,準備迎立襄王的兒子當皇帝。這個罪名坐實的話,那是絕對的謀反無疑。後來與于謙一同下獄的大學士王文熬刑不住,屈打成招,形成了口供。而于謙看見這個結果,又是坦然接受,絲毫不為自己辯解。

當審案人員拿着結果報告朱祁鎮的時候,朱祁鎮猶豫了。他本來就是個聰明而又仁慈的人,殘酷的後妃殉葬制度,便是在他手裡被終結的。而且于謙當年的所作所為,确實是為國為民,朱祁鎮是不會抓着這個小辮子不放的。是以他也有心放于謙一條生路,于是就說了一句“于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卻不同意,也說了一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朱祁鎮這才下了決心,誅殺于謙,造成了千古奇冤。

明英宗為何在明知于謙冤屈的情況下,仍殺了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那麼當時,朱祁鎮除了殺于謙之外,還有别的選擇嗎?答案是确實沒有。徐有貞那句“此舉為無名。”,确實說到了事情的本質。奪門之變是一次毫無疑問的政變,但是對外說是因為皇帝得病就擁立老皇帝複位,真的是好說不好聽,畢竟朱祁钰當時還沒有死。那麼就必須給這次政變找一個合法的理由,否則朱祁鎮就成了謀反。而這個理由,徐有貞在于謙的罪名裡已經加上了:迎立襄王之子。這樣一來,謀反的人就成了于謙,而朱祁鎮等人,則成了維護社稷的英雄。這件事情,隻有這樣操作才能保持合法性。是以,朱祁鎮也沒有辦法,隻能明知道于謙的冤屈,仍然不得不将其誅殺。

但是此後,朱祁鎮用自己的能力,将于謙之死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在朝廷内,他經常在遇到有人貪腐的 時候說一句話:“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而且對其他大臣對于謙的誇贊,他也是保持着預設的态度;在宮廷内部,孫太後公開祭奠于謙,朱祁鎮也表現出了悔意。這都為日後他給于謙平反埋下了伏筆。

除了埋伏之外,朱祁鎮還在着力清除當初于謙的反對派: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他一方面“捧殺”徐有貞,給了他極大的權利,結果造成徐有貞與另外兩人交惡,被貶到金齒(今雲南保山)為民;石亨在徐有貞之後做大,但是此時已經是孤掌難鳴,不久便被朱祁鎮抓進監獄囚禁緻死;而最後一個曹吉祥,則受到幹兒子曹欽謀反的牽連,被寸磔而死。三人死後,朱祁鎮正式為于謙昭雪。一代名臣,也算是有了一個歸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