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時期,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武器裝備天差地别,但卻有這樣一場戰役,志願軍并未放出一槍一炮,竟足足攔住聯合國軍六天六夜,事後讓李奇微都震驚傻眼,成為他軍事生涯上的噩夢,那麼我們的志願軍當時究竟做了什麼?他們又是如何想到這種奇招的呢?

戰争從1950年開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立誓要把美帝國主義趕出家園,趁着這股當仁不讓的勇氣,一開始确實打出了很多輝煌戰績,讓聯合國軍不得不退到三八線以南。
但随着時間久了,我軍的很多弊端逐漸顯露,最主要的就是國内工業發展不足以支援長線作戰、後期補給跟不上、武器彈藥嚴重匮乏。
而且當時戰士們吃不飽穿不暖,在數九寒天經常穿着單衣戰鬥,吃飯也隻是用米和面磨成的粉,幾乎沒有蔬菜和水果,長時間就造成了戰士們的身體素質連年下滑。
沒有好的兵就沒有好的部隊,于是志願軍現在急需的就是撤退休養,避免影響之後的作戰趨勢。
很快,彭德懷就在毛主席的決定下,帶領部隊前往北韓北部進行調養,同時準備進行最後的大決戰,而志願軍39軍也迅速撤退,前往漢江西岸進行戰略防禦。
另一方面,北韓戰場經過三次戰役,不僅使我軍陷入疲憊狀态,美軍也在一次次失利中深陷泥沼,主帥麥克阿瑟從一開始的瞧不起中國軍隊,到後來被打得心服口服,狂妄至極之下也惹怒了杜魯門,于是美軍最高指揮官就從麥克阿瑟換成了李奇微,希望在這次換帥之後,戰局能有所扭轉。
相比于麥克阿瑟的心高氣傲,李奇微一直都是穩紮穩打,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奇微一上任就開始了大規模整改,順便給部隊調來大批補給,增加士兵們對他的好感,後來又拿來志願軍平常吃的面粉,想讓軍隊也學會這種堅定的意志,但美國大兵又怎能體會到志願軍的毅力與決心?
在對我軍情況進行仔細分析後,李奇微明顯感覺到了志願軍的不對勁,當時戰士們正在大規模撤退,并無意于交戰,都在向一個目标前進,于是李奇微就認為這是進行阻擊戰的一個絕佳時機,如果追擊正在撤退的志願軍,肯定大有所獲。
李奇微的追擊指令一下達,39軍隻能加快趕路程序,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與美軍交戰,畢竟雙方的武器裝備實在是差的懸殊,美軍飛機、大炮應有盡有,我軍卻經常打着打着子彈都沒了。
另外,人數也差了一大截,如果開戰的話,不僅自身難保,還讓撤退的先頭部隊失去保護,39軍身負使命,在這種艱難的局勢下,隻能一邊撤兵一邊想着阻攔美軍的辦法。
1951年4月,39軍已經到了春川和華川一帶,他們接到的指令是拖住美軍進攻,但當時我軍沒有制空權,不僅運輸和作戰極為不便,就連能和美軍抗衡的力量都沒有,而且戰士們的體力也即将達到極限,此時拖住美軍搶占高地的任務就顯得尤為困難。
既然想不出辦法,幹部吳信泉就決定去四周轉轉,試圖找到能夠幫助他扭轉戰局的有利地形,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轉着轉着,吳信泉就發現了華川水庫的存在,此時他心中已經有了阻擋美軍的辦法。
為了確定計劃萬無一失,吳信泉就帶着偵察科長蔡愚親自勘察地形,并在沙盤上仔細研究每步行動。
“以水代兵”的案例并不在少數,《三國演義》就描寫過一場經典的戰役,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從此威震中原。
但利用不好水情的話,也會造成我軍傷亡,對當地百姓也有很大影響,多年來黃河決堤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是以吳信泉無論如何也要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
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讓戰士們把水庫的12道閘門全部關上,由此進行大規模蓄水,等到4月9日之時,水庫已經蓄了整整八天的水。
俗話說得好,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天清晨,志願軍終于等到美軍渡江,當時他們還在美滋滋,這麼淺的水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過去。
卻不知随着吳信泉快速拉開閘門,12道閘門堵住的河水,瞬間如洪水猛獸般迅速地把美軍的坦克和卡車沖得七零八落,讓他們暫時失去快速追擊以及長線作戰能力,同時美軍部隊也在大水中被沖散,為志願軍撤退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其實當時偵察科長蔡愚的建議是炸掉大壩,避免12道閘門不能同時打開,水量不夠而不能給美軍造成緻命一擊。
但吳信泉卻展現了仁義之心,認為水庫打完仗之後還能用來發電,我們在人家的土地上,能少破壞一點就少破壞一點吧。
當吳信泉安排好開閘的戰士之時,美軍正在下遊準備工兵橋,完全不知危險即将來臨,随着吳信泉一聲令下,漢江下遊水位急速上漲,滾滾浪濤完全不給美軍反應的機會,連同士兵和物資裝備,一下子淹沒在水中。
在美軍的驚慌失措與李奇微的錯愕之下,大水過後又是另一番天地,吳信泉和蔡愚給他們準備了八天的“大禮包”,讓橋梁坍塌、道路泥濘、通訊裝置全部中斷,美國先進的機械化部隊,反而在這種泥濘的道路上成了累贅。
本來就已經快要追上志願軍了,誰知這一趟大水,直接讓美軍原地休整了六天六夜,等到第七天才重新集結完畢,此時的39軍早已撤退到指定地點,按照部署進行防禦計劃。
事後,回想起這次水淹美軍,其實一點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除了吳信泉的機智與指揮之外,完全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讓我軍能夠利用地形得以發揮。
在蓄水的八天時間内,部隊一直在和敵人進行戰鬥,志願軍戰士的一次次勇往直前,才沒讓美軍前進一步,進而破壞吳信泉的大計。
另外,吳信泉放水的時間在淩晨,當時天微微亮,能見度不是很高,悄悄行動的戰士完全能夠掩人耳目,天亮之後,戰争主動權已經被我軍掌握,是以吳信泉的計劃能夠得以實施,也離不開前線戰士們的努力。
在武器裝備極為懸殊,全體戰士精疲力盡的前提下,志願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沒放出一槍一炮,卻阻攔聯合國軍六天六夜,讓美軍也忍不住感慨,軍事教材裡可沒教過這種打法。
李奇微每每回想起北韓戰争之時,也忘不了這場如同噩夢般的戰役,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直到現在,我每次想起當年那一戰,仍被中國軍人的智慧所震撼!
事實證明,美國短短200年的曆史,遠不如我國上下5000年的文化積累,又怎能了解山川河嶽草木皆兵呢?
不管是水淹七軍的關羽,還是水淹美軍的吳信泉,都是千千萬萬中華好兒女中的一員,他們不經意間的出奇制勝,因地制宜制定作戰方法,阻擋了比自己強大百倍的敵人,彰顯仁愛與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