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英宗为何在明知于谦冤屈的情况下,仍杀了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明英宗朱祁镇,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两点:重用宦官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冤杀于谦造成千古奇冤。其中重用王振是他的决策错误,属于不知道错而犯下的错;但冤杀于谦,却是在他明知道是错的时候仍然不得不如此做,属于被逼无奈。为何会这样说?我们先把目光拉回到土木堡之变后的那一段时间,从头来捋一下这件事。

明英宗为何在明知于谦冤屈的情况下,仍杀了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明朝,朱祁镇和王振带领二十万大军前去迎战,结果在王振的瞎指挥下,明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瓦剌首领也先原本准备勒索明朝的钱财,可是却被于谦阻止。于谦说得很明白,见赎金无望,也先就带着朱祁镇向大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发,希望用手中的这把“万能钥匙”重新夺回元朝的辉煌。

消息传回京城,正在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立刻让大臣商议对策。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朝廷应该南迁避祸。于谦则说:“说朝廷南迁的都应该斩了!首都是天下的根本,如果首都南迁,那一切就都完了。南宋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啊!”朱祁钰支持了于谦,将徐珵轰出殿外。

明英宗为何在明知于谦冤屈的情况下,仍杀了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没有解决。现在,明朝的皇帝仍然是朱祁镇,一旦他命令将帅开门投降,将帅是无法不听的。即使朱祁镇自己不说,也没有哪个将军敢冒着误伤皇帝的风险,奋勇抵抗瓦剌的进攻。其实解决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废掉朱祁镇的皇帝位置就可以了。但是有一废必有一立,到底立谁当皇帝又是个难题。朱祁镇的幼子朱见深年纪太小,无法担负家国重任,所以没法立他当皇帝。而且即使真的立了朱见深,还会涉及孝道问题,朱祁镇的权威仍然会让人投鼠忌器。而于谦提出意见,请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这是当时大明朝想要抵御瓦剌的唯一选择,所以虽然朱祁钰一直推辞,于谦等人却很坚决。最后朱祁钰只能同意登基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有了新皇帝之后,明朝上下就有了主心骨。于是君臣百姓同心同德,打了一场精彩的“北京保卫战”。瓦剌纵然有太上皇在手,却没有什么用,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整件事情中,不难看出于谦丝毫没把朱祁镇的安危当一回事。他心里装的,是整个大明朝的安危。至于这件事会给自己招来怎样的后患,于谦是没有考虑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我们当然不能说于谦有任何的错,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大臣正应该如此。但是也不得不说,朱祁镇在这时受到了多么严重的心理伤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明英宗为何在明知于谦冤屈的情况下,仍杀了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此后的一年时间,大明朝对朱祁镇不理不睬。瓦剌看这个太上皇实在留着没用,便让他随使者返回了明朝。朱祁钰其实并不希望哥哥回来,但事已至此,他只能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希望他能早一点死。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朱祁镇幼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此举虽然为后人所诟病,但是却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虽然于谦全程缄默不语,不支持也不反对,算是默认了这一结果。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在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神秘死亡了,算是又为大明朝多加了一桩悬案。

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对朝廷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左都御史徐有贞(暨当年主张南逃的徐珵)和将军石亨、太监曹吉祥一起发动了“夺门之变”,扶立朱祁镇复位。于谦接到消息,没有做出任何动作,再次默认了整件事情的发生。由此可见,于谦所忠于的,确实只有大明王朝,谁当皇帝对他来讲其实都差不多,只要能给天下带来福祉就可以了。

明英宗为何在明知于谦冤屈的情况下,仍杀了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朱祁镇复位后,徐有贞等人立刻展开了对于谦的报复。他们构陷于谦是更换太子的主谋,而且在夺门之变后,与太监勾结,准备迎立襄王的儿子当皇帝。这个罪名坐实的话,那是绝对的谋反无疑。后来与于谦一同下狱的大学士王文熬刑不住,屈打成招,形成了口供。而于谦看见这个结果,又是坦然接受,丝毫不为自己辩解。

当审案人员拿着结果报告朱祁镇的时候,朱祁镇犹豫了。他本来就是个聪明而又仁慈的人,残酷的后妃殉葬制度,便是在他手里被终结的。而且于谦当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为国为民,朱祁镇是不会抓着这个小辫子不放的。所以他也有心放于谦一条生路,于是就说了一句“于谦实有功。”但是徐有贞却不同意,也说了一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朱祁镇这才下了决心,诛杀于谦,造成了千古奇冤。

明英宗为何在明知于谦冤屈的情况下,仍杀了这位拯救明朝的英雄?

那么当时,朱祁镇除了杀于谦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答案是确实没有。徐有贞那句“此举为无名。”,确实说到了事情的本质。夺门之变是一次毫无疑问的政变,但是对外说是因为皇帝得病就拥立老皇帝复位,真的是好说不好听,毕竟朱祁钰当时还没有死。那么就必须给这次政变找一个合法的理由,否则朱祁镇就成了谋反。而这个理由,徐有贞在于谦的罪名里已经加上了:迎立襄王之子。这样一来,谋反的人就成了于谦,而朱祁镇等人,则成了维护社稷的英雄。这件事情,只有这样操作才能保持合法性。所以,朱祁镇也没有办法,只能明知道于谦的冤屈,仍然不得不将其诛杀。

但是此后,朱祁镇用自己的能力,将于谦之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朝廷内,他经常在遇到有人贪腐的 时候说一句话:“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而且对其他大臣对于谦的夸赞,他也是保持着默认的态度;在宫廷内部,孙太后公开祭奠于谦,朱祁镇也表现出了悔意。这都为日后他给于谦平反埋下了伏笔。

除了埋伏之外,朱祁镇还在着力清除当初于谦的反对派: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他一方面“捧杀”徐有贞,给了他极大的权利,结果造成徐有贞与另外两人交恶,被贬到金齿(今云南保山)为民;石亨在徐有贞之后做大,但是此时已经是孤掌难鸣,不久便被朱祁镇抓进监狱囚禁致死;而最后一个曹吉祥,则受到干儿子曹钦谋反的牵连,被寸磔而死。三人死后,朱祁镇正式为于谦昭雪。一代名臣,也算是有了一个归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