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怎樣去提高自我認同感呢?總感覺現在的自己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遊俠
展信佳!
我與想象中的“我”有很大差距該怎麼辦?我是一名大四的學生,我越來越覺得這個問題困擾我,仔細回想起來,這個問題已經伴随了我好幾年了,我所想的老是做不到,這令我很苦惱甚至是焦慮。
比如我想早睡早起,可最近的我都是淩晨三點睡、中午才能起,也沒什麼事忙,就是玩手機到深夜;我是一個胖子,想減肥,嘗試了很多次卻總是以失敗告終;我想做很多很有意義的事(比如寫寫小說),可是卻又天天沉迷遊戲與短視訊;我想把課程論文作業盡早寫完,可是卻又遲遲不肯動筆。
我看過一部電影《計程車司機》,說人是一個沖突的個體,比如他一邊健身,一邊吃垃圾食品。他越讨厭什麼卻又很吊詭去做那些他厭惡的事情。我感覺我也陷入了這樣的怪圈,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而且十分讨厭這樣的自己。我想這到底是自己的幻想不現實還是現實的自己實在很糟糕?我想聽聽你的建議。
黑洋芋兒

《計程車司機》劇照。
回信
遊俠、黑洋芋兒:你們好!
之是以将兩封信放在一起回,是因為你們的問題都有關于“自我”。什麼是“自我”呢?目前,一個能夠普遍為人所接受的觀點是:自我是由社會塑造的,是由周圍人群塑造的。而這也意味着,我們以為的我們,來自于我們對自己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回報的認識。具體到你們的問題,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了解:遊俠想要的自我認同來自于自己對他人可能會認可的“更好”的自己的想象;黑洋芋兒想要自己做到的事情,同樣是自己對一個更加“自律”的自己的想象——這些标準,都來自于社會和他人的回報。
在《自我的本質》一書中,布裡斯托大學實驗心理學系認知發展中心主任布魯斯·胡德表示,無論我們的自我是遠離大衆還是迎合并成為大衆的一部分,都是别人在決定着我們是誰。與此同時,在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之後,胡德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所感受到的自我,實際上是我們的大腦所編織的一個故事。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自己故事編劇(導演)的我們,為什麼不給自己換一個“劇本”呢?就像電影或者電視劇的主角一樣,所有的故事都開始于平凡無奇——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中的生活一樣。但如此雷同的開局,展開的故事卻截然不同。我們在日複一日交替着期望和失望,而主角卻在一天天經曆着蛻變和成長。
一個平凡無奇的普通人,随着劇情的推進,結識數位各有所長的好友,他們會一起戰勝惡龍,找到寶藏。一個平凡無奇的普通人,碰巧遇到了幼年時的鄰家朋友,在陰差陽錯下,開啟一段美好的戀情(或者成為可以托付情感的至交)。一個平凡無奇的普通人,像往常一樣去街角的便利店購物,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不得不開始逃亡或者從貧兒變成了王子。又或者,一個平凡無奇的普通人,在一個夏日的午後,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街區,開始了一場漫無目的的城市旅行(當然也可以去到更遠的地方),曆經各種瑣碎的溫暖後,領悟了生活的真谛,重新找到了幸福。
即便不是在影視劇中,身邊也不乏“開挂”的人,他們曾經也同樣普通,但現在卻令人羨慕——當然,也令我們更加沮喪。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别人都可以,我們卻不可以?(真的是因為自己太差勁了嗎?真的是因為自己意志力薄弱,或者不夠努力嗎?)
當我們不斷貶低自己,否定自己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劇本”——獲得一個完美的自己,成為一個自律的自己——這種設定帶給自己的焦慮,遠高于它帶給自己的快樂。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事實是,我們從社會中,從他人身上獲知了“好”的樣本,也是以期待自己可以成為腦海中演繹的這個“理想”的人(也可能恰恰相反,不希望自己如此),但這種對于理想型的想象,反而加深了自己焦慮的情緒。對于遊俠來說,會表現為“總感覺現在的自己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對于黑洋芋兒來說,就是不斷地給自己立“Flag”,卻又無法達成。
之是以發生這種現象,就是因為過于強烈的願望,會加深大腦對自我的否定,又或者是以産生一種逃避或者拖延的心理。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曆,自己最為在意的事情,本應該全力以赴,取得最好的成績,最終卻因為種種原因,草草結束,甚至不了了之。明明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好好休息,卻因為自己預設了目标,而導緻心裡總在若有若無地逃避它。就像黑洋芋兒所說的那樣,一邊想早早入睡,一邊卻又因為不斷地去想這件事而缺乏睡意,一點點延後着放下手機的時間。
這一切都是因為,使用自控力,是有代價的——許多研究成瘾的專家認為,人們在經曆壓力後,往往屈服于物質濫用,比如黑洋芋兒提到的一邊健身,一邊吃垃圾食品。而另外一個事實是,不管我們有多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大部分人都會失敗——拒絕誘惑,會讓渴望變得更加強烈。當我們想要避開誘惑,使用自控力或者意志力時,很可能會陷入到一種自我損耗之中。而這意味着,我們越想成為腦海中的那個自己,就越需要付出這些令我們感到厭惡的“代價”。
既然自我認同感低,或者陷入了怪圈,不妨跳出這個“規範”的“劇本”,做些别的事情來轉移自己過度強烈的念頭(如果心理也有肌肉的話,自控力已經讓它們過度勞累了,需要做些别的事情讓它放松,否則它就屈服了)。這一切都是因為,節制是需要适度的。當我們不再把這些“理想型”“自律型”納入自己的“必選項”或者“渴望項”時,這種壓力會随之消失,我們也就不用通過放縱自己來進行對抗,卷入到自我損耗之中了。正如俗語中所說的那樣,“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值班回信|安也
本文校對|劉軍
本期麥田信箱就回複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
來信位址:[email protected](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來信主題:閱讀、工作、生活、情感…… 隻要是你想說的,任何主題都ok
回信制度:我們會在每周末,刊發大家的來信(可匿名)與我們的回信。每周由編輯部的值班編輯回信,如果你有特别“鐘意”的編輯,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編輯回信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