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廣西繡球制作技藝

傳承發展工程

繡球文化曆史悠久,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就有記載:“上巳日 男女聚會 各為行列 以五色結為球 歌而抛之 謂之飛砣 男女目成 則女受砣而男婚已定”。後來繡球逐漸演變成壯族人民表達愛情和傳遞祝福的吉祥信物。在廣西,隻要有山歌的地方,就少不了繡球絢麗多彩的身影。人們将飛砣改制成繡花囊互相抛接娛樂,繡球才逐漸演變成壯族人民表達愛情和傳遞祝福的吉祥信物。在廣西,隻要有山歌的地方,就少不了繡球絢麗多彩的身影。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有“中國繡球之鄉”之稱的舊州位于廣西靖西市,這讓這座邊陲小城也因繡球而中外聞名,生活在這裡的壯族人民,一直以來都有手工制作繡球的傳統。2013年壯族繡球制作技藝和壯族抛繡球習俗被列為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一位位繡娘終其一生的匠心,呵護和推動着繡球的發展。目前,舊州從事繡球生産1000多人,年生産繡球約23萬個,年産值約280萬元,成為舊州農民增收的主要産業之一,與繡球工藝、繡球文化相關的産品産業、文旅項目,如雨後春筍,日漸繁榮。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通過整合政府、企業、繡娘和市場資源,建立繡球産業發展基地,繡蘊坊在繡球文化的發掘傳播、繡球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繡球産品的設計銷售、繡球産業的創新打造等方面,發展成了當地的“優秀案例”。“背着娃、繡着花、養着老、護着家”。目前,繡球技能在居家靈活就業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在繡蘊坊的帶動下,繡娘們采用居家靈活就業的形式,用指尖經濟解決了當地部分婦女就業增收的問題,通過繡球制作助力當地電商扶貧,促進鞏固拓展扶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在過去,繡球是鄉親們傳情達意的吉祥物,是繡娘們傾注心血的藝術品,現如今,它更融入了一份新時代追夢人的智慧結晶。從傳統的信物,到今天聞名海内外的壯族符号。繡球裡蘊藏着古老浪漫的壯族文化,與美麗動人的樸素情感,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者,走向世界各地。繡球的故事,必将呈現出更加瑰麗的五彩篇章。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藝

傳承保護工程

似乎每個中國人對茶都有自己的了解,按照中國漢字的書寫,茶是人處在草木之間,茶是人面對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對内心的态度。在廣西梧州,飲茶是一種風俗和文化,在這裡,有一種茶香穿越了一千五百年的時光,成了這座城市最獨特的記憶。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從清末開始,得益于當時興旺的水路運輸,從六堡産出的大量優質茶葉,在合口碼頭裝船,沿六堡河走賀江,入西江,直達廣州,再轉至南洋和世界各地,這就是著名的“茶船古道”。從此六堡茶走出深山,越洋過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随船而去的六堡茶在南洋各地落地生根,通過飲食攤檔、茶樓酒樓、超市商場走進了當地人的生活中,因其具有消暑祛濕、調理腸胃的作用,時至今天,梧州六堡茶仍是當地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廣受當地人的歡迎。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已有國家級傳承人1位,自治區級傳承人6位,并建成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基地、廣西未成年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示範基地。六堡茶千年制茶曆史得以續寫至今,離不開六堡鎮内代代相傳的六堡茶制作技藝和每位茶人對六堡茶曆史文化的傳承、堅守與創新。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六堡茶制作技藝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采用“公司+農戶”的營運模式,不僅向農戶收購茶青,還讓當地農戶通過統一教育訓練成為傳統制茶能手,讓農戶到茶廠擔任生産技工,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增收緻富。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近年來,梧州市大力發展六堡茶産業,把“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統籌起來,堅持規劃引領、品牌塑造、文化帶動、産業驅動,建構全産業鍊現代茶産業體系。讓現代化的規模生産、古老的工藝得到傳承和發展,成為現代城市中的時尚飲品。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産業,富裕了一方百姓。一杯好茶,包含着制茶師的匠心技藝,蘊含深厚的中國茶文化。如今的茶文化早已跨越國界、跨越民族、跨越語言,古老的六堡茶重新起航,以茶為媒,以茶會友,架起了各國間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六堡茶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标志性産品,必将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

保護傳承實踐

欽江悠悠,道不盡先秦古越滄桑,數不盡南北朝安州風流。在欽江東西兩岸,泥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顔色。紅泥是含鐵量較高的紫泥石,白泥則是軟質的黏土。欽州人将紅泥、白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塑造成各種形态,再經過窯火的燒制,便制成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坭興陶。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欽州坭興陶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清朝、民國時期,是欽州陶器發展鼎盛時期。《廣東省志·二 輕手工業志》記載,1915年2月,廣東選送100多種産品參加在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包括欽縣坭興壺在内的10種工藝品獲博覽會褒獎,坭器因聲名遠播并在民間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正在準備幾件代表作,參加欽州市舉辦的 “千年古陶火祭大典”,并在“龍窯複燒”環節用柴火進行燒制。位于欽江邊的這座龍窯遺址,已經有640年的曆史,它長82米,是國内公布列入文物保護機關中最長的古龍窯。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經過3天燒制2天降溫,李人帡的“高鼓花樽”燒制出爐。讓李人帡最高興的是坭興陶作為工藝美術,結合物質生産與美的創造,在質地、陶刻、色彩、造型乃至燒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大氣是坭興陶給人的另一個印象,自古以來陶器制品大器難制。作為一名女性,陶藝師陳梅在坭興陶的設計上有着獨特的敏感和細膩。她制作的坭興陶器時尚、新穎,色彩鮮豔。在近幾年的國内外重量級評比中,她屢獲大獎,是以也頻頻受到邀請,在國内外展出作品。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陳梅深知,要達到更高境界的藝術效果,就必須通過造型、雕刻與窯變深度結合,追求火與土結合的極緻。陳梅總結前人的經驗,帶領團隊設計出了四段式溫度窯,要更精準地控制住溫度。相比傳統坭興陶燒制工藝,現代電窯燒技術更環保,成品率更高。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在欽州市第四中學,同學們正在認真學習着一堂生動的坭興陶制作技藝課,而在給同學們船傳授技藝的就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陸景平和他的徒弟們。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作為非遺傳承人,陸景平更注重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為了把坭興陶燒制技藝傳承下去,他走進校園、招收徒弟,傳授坭興陶技藝,讓青年一代充分了解欽州坭興陶這個傳統文化的魅力。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坭興陶的制作工藝十分複雜,從選擇陶土到作品設計,再到拉坯、燒制、雕刻、打磨等,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多講究。多年來,陸景平孜孜不倦地對坭興陶工藝進行上下求索,并摸索出自己創作的雕刻技法推刀和抖刀。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目前,欽州全市有坭興陶企業、工作室900多家,從業人員約1.2萬人,由于欽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幫助企業在創新、改革上下功夫,逐漸從傳統的生活用品向工藝美術品、裝飾品、收藏品等轉變、延伸。近年來,坭興陶産品銷往全世界近50個國家,年産值達20億元。與此同時,政府還組織坭興陶進校園、進農村、進社群、進企業、進機關活動,開展曆史文化研究、坭料研究等,推廣坭興陶文化,讓這個古老的陶器賦予了時光與藝術的光華,使得欽州坭興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廣西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産業,名揚海外。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千百年來,中國的工匠們踏過山河湖海,建構了一個個火與土的傳奇。燃燒了千年的爐火,如今越燒越旺。工匠精神的傳承,永遠在路上,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遺産

中繼資料标準及特色資源庫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經過漫長的歲月更疊,在廣西這片廣袤的沃土上,逐漸形成了12個世居民族。他們團結共生,用智慧的汗水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他們和諧相處,用靈巧的雙手镌刻着服飾裡的文化印記,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珍貴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如何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正因為此,廣西工藝美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服裝學院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成立項目組,以數字化保護和數字化應用為主要手段,開展了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遺産中繼資料标準及特色資源庫的研發。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項目組成員曆經3年時間,足迹踏遍廣西14個地市,深入到各少數民族地區,采集了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彜族、水族、仡佬族等廣西11個世居少數民族服飾資料,采集原始圖檔素材約2.5萬多張,修複珍貴的少數民族服飾照片2000餘張,音視訊約50小時。整理編輯相關文本約17萬字。項目組針對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建立了系統、科學的中繼資料辨別體系以及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資源資料庫。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如今,登入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資源庫,在首頁界面輸入民族服飾的關鍵詞,就可以檢視到廣西不同地區、不同分支的民族服飾的相關資訊。使用者還可以根據民族、地域、主題分類檢視各民族服飾以及文化,并可調閱及下載下傳相關圖檔。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資源資料庫的不斷擴充,為多門類使用者提供安全、結構清晰、内容豐富的資料資源服務,更好地推進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資源資料庫的建立,不僅為廣西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為少數民族服飾資源的數字化、科學存儲以及旅遊數字化體驗、村寨展陳、民族服飾的虛拟互動、電子商務系統等進階數字化應用奠定基礎,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和可擴充性。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一幅名為《錦繡廣西》的作品,乍一看與一般織錦無異,隻見廣西地圖上14個區域的織錦、刺繡技藝各具特色,民族印記躍然錦上,這是項目組成員根據采風經曆,創作出的一幅獨具匠心的“廣西地圖”,這幅《錦繡廣西》蘊含了項目組成員多年來為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資源中繼資料标準和特色資源庫建設所付出的艱辛與汗水,同時也是項目組成員對資源庫的建立緻以由衷的敬意。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如今,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資源資料庫的建立為全國民族織錦文化遺産的分類、規範、數字化保護和應用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也正是項目組成員們的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繡球、六堡茶,非遺傳承下的指尖經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