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頁修複最長耗時1年 古籍修複師侯妍妍:用指尖守護故紙裡的文明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0日訊一張面積不大的操作台,幾把趁手的工具,再加上破損程度不一的古籍,分解、補破、折葉、訂線......這些,就是山東省圖書館古籍修複師的工作日常了。對她們來說,填滿時間的不隻是修複古籍時的沉浸,也是這一頁頁的積累。

侯妍妍從2009年從事古籍修複工作,到現在已經有13年了,在這期間由她經手修複的古籍大概有幾十種。侯妍妍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對每一個古籍修複師來說,每拿到的一本書,就像遇到自己的一個朋友。“有人把我們這個職業稱為‘古籍醫生’,有點兒像醫生對病人那種那種感覺。”

50頁修複最長耗時1年 古籍修複師侯妍妍:用指尖守護故紙裡的文明

古籍修複屬于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伴随古籍一路發展而來,為文化的傳承、文明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援。因着古籍修複技藝的傳承,衆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書畫作品才得以儲存。2016年,古籍修複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侯妍妍介紹,古籍修複技藝也經曆了一系列的技術革新。因為要把傳統的、經驗式的修複變成現在的科學修複,是以在修複工作正式開始之前,古籍修複師往往需要先對古籍做個性化的修複方案,同時完成一些相應的科學檢測,再針對古籍的材質等完成配紙和染紙的工作,最後根據現有的修複原則,進行技術上的修補。

50頁修複最長耗時1年 古籍修複師侯妍妍:用指尖守護故紙裡的文明

在侯妍妍的印象中,修複難度最大的當屬《佩文齋書畫譜》。這套民國時期的書一共五冊,耗時四五年的時間才完成修複。“它本身紙張的實體強度已經非常不好,一沾水就變成我們說的‘紙漿’了。”侯妍妍介紹,普通的“濕揭”以及放在鍋裡“蒸揭”的辦法對它都不适用,隻能采用“幹揭”的方式進行修複。

“就隻能拿着針配合小起子,一點點地給它揭開。因為老沒有地方下手,這個過程其實是很折磨人的。”侯妍妍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觀察一下這本書的狀況,看紙張是否稍微幹燥了一點,能不能繼續修複。“因為每揭開一點兒以後,紙張裡面會有一點空氣。跟空氣接觸一下,紙張就會稍微幹燥,幹燥以後就相對來講就比較好揭了。”就這樣,一本50多頁的《佩文齋書畫譜》,侯妍妍前後耗時一年才完成修複工作。

50頁修複最長耗時1年 古籍修複師侯妍妍:用指尖守護故紙裡的文明

侯妍妍告訴記者,對古籍裡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前提需要古籍本身是“健康”的儲存狀态。但古籍一旦破損,這種狀态其實是一直在延續的,必須通過古迹修複來對這些古籍進行搶救式的保護。“有的時候,我們修一些滿是破洞的那種書籍,上面的紙張被蟲子咬得像篩子一樣。你修一天,晚上回去閉上眼,眼前全是洞。”

目前,山東省圖書館一共有八位古籍修複師,館藏有75萬餘種古籍,其中有30萬冊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修複。作為一名古籍修複師,侯妍妍稱自己會繼續堅持下去,“必須要有人去堅守這個工作,并且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古籍修複師的職責所在。”

閃電新聞記者 崔冬梅 劉少君 攝像 張鑫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