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作者:一杯咖啡心理

親密關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愛自己的伴侶。但是,今時今日,有許多人都受困于親密關系,本來美好的一段關系,最終卻是收獲一堆困惑、傷害和痛苦。知名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陳海賢認為,親密關系有兩大動力,一是愛,一是怕,愛主要是由依戀關系建立起來的情感紐帶,而怕則是因為愛給人帶來盔甲、軟肋,在這種關系中,把傷害自己的權力交給了對方。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當然,“愛”、“恨”交織在一起是很正常的,取得一定平衡的關系往往能比較持久。但是,一旦“恨”占了主導,這段親密關系就會變得特别不穩定。陳海賢最近出了根據自己多年心得撰寫的親密關系著作《愛,需要學習》,其中歸納了四種以“怕”為主導的親密關系,我認為特别值得大家反思,是以和大家分享如下: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如果一個人對親密關系缺乏安全感,讓“怕”主導這段關系,就會不停确認對方不會離開自己,讓對方不會離開自己,就是把對方和自己變成同一個人。

當然,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就是和他的依戀對象母親融為一體的,随着長大,才會意識到自己和母親不是同一個人,由此分離就開始了。

而當一個人進入親密關系後,這種融合的欲望會再次出現。在親密關系中,融合會發展出兩種傾向:主動融合和被動融合。主動融合是控制,被動融合是讨好和服從。

有時候,這兩種融合政策會混雜在一起,讨好和服從有時候也是一種隐秘的控制手段。他們喜歡用内疚來讓對方跟自己保持一緻。

無論哪種融合,都會讓兩個人之間缺少空間,最終損害親密關系。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這幾年流行一個詞,假性親密關系,指的是兩個人雖然做過很多親密戀人都做過的事情,但是兩個人都覺得彼此的關系沒有那麼好,身處其中的人也知道這是假的:這不是愛,而是對愛的模仿,是為了緩解孤獨而創造的一種親密關系。

進入一段關系,但在感情上卻不投入,“隔離”更像是不自覺地避免對他人産生依賴,以避免受傷。這種情況下,“隔離”是一種防禦機制,很少有感情的回應和互動。另外,這種隔離不會隻展現在戀愛和親密關系中,也展現在生活和工作的方面。

這就是愛和怕的差別:愛的時候,可以信任自己的感覺。如果怕了,感覺就會被屏蔽,隻能根據外在的規則來行動。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物化,就是把人當物品來看待,把對物品的占有欲當做愛,以此獲得一種對關系的控制感,進而克服在親密關系中的“怕”。

物品的價值取決于它的功能,如果東西完全沒有用了,就可以被扔掉。而人的價值取決于你和這個人的關系本身,隻要他對你重要,無論他有沒有用,你都會珍惜他。

當一個人對親密關系有太多疑慮的時候,就會用物化的方式來對待他人,隻關心對方的功能,而不是關心這個人本身。

物化的愛,是另一種愛,愛你是因為你有用,這其實不是愛,而是包裝成親密關系的權力。

在親密關系中,有三種類型:

1、物質化

為何現在很多人反感相親?是因為相親就是把人物質化的過程,工作、收入、買房……

很多有錢人也不太願意進入穩定親密關系,也是因為别人是因為錢才選擇對方。

2、顔值、性

以錢來物化男人,那麼也很容易用容貌來物化女人。

另外,很多人會把性、生育也當做一種工具。

3、陪伴

陪伴具有強烈的情感屬性,但是陪伴也可能被物化。有很多人每次失戀後,都會很快進入一段關系,這并不是因為他有多愛對方,而是他很難忍受一個人獨處,尤其是在失戀後的特殊時期。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暧昧,是用表面的、膚淺的關系代替真正的親密關系。這些人總是和不可能的人談戀愛,在友誼和戀愛之間遊走,或者同時發展很多段關系。

這種搭讪,往往代表他們對親密關系的渴望,而不進入真正的親密關系,是因為他們對親密關系還有害怕。

有人說,這個時代性是很容易的,但愛很難。人們對性的态度更開放,但愛卻非常困難。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在《愛與意志》描述道:

将性置于愛之上,恰恰是用性來逃避由愛帶來的焦慮……我們在逃避愛欲,而性就是我們用以逃避的工具。 性是遮蓋愛所帶來的焦慮的更友善得到的藥劑。為此,我們不得不把性限定在更狹小的範圍内。我們越專注于性,人類對性的内涵的體驗就越狹小。我們為了逃避愛的激情而直接跳到性感覺上。

了解到以怕為主的親密關系類型,對于我們了解自己的親密關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很有必要。但是親密關系并不僅僅是一個認知問題,而是一種習慣化的模式,而打破習慣往往才是最難的。

性很容易,但愛很難:你正進入一段“怕”主導的親密關系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