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塗們:像積極面對我們的人生一樣面對新冠疫情

12月12日,鄂溫克族著名演員塗們因病去世,享年61歲。記者去年曾采訪塗們,彼時的他談到,要“像積極面對我們的人生一樣面對新冠疫情”,他還有許多未竟的電影事業——

“這個疫情期間,我就是響應政府的号召,做一個宅男,标準的宅男,整天宅在家裡”。電話中60歲的塗們老師聲音不疾不徐,沉穩理性。他告訴本報記者,雖然不出門,但自己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正好抓住這個機會,在家裡集中看網上的電影,“每天至少看一到兩部。學習學習,另外也看點書籍。這是一個很難得的休息和自我營養的過程。”

他笑稱,當時的環境下,宅在家裡就是做貢獻,完全沒有必要多言多語,他甚至連朋友圈都不發,更不要說冷言冷語,“因為你不了解具體情況,沒有必要”。而且疫情期間,由于我們國家集中一切力量投入防治,疫情早就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了。“我就相信國家能夠治理好疫情,結果真的是這樣,現在是境外比國内嚴重多了”。

記者問塗們老師,如果讓他來創作一部跟疫情有關的電影,他會怎麼表現?塗們老師坦率地說,創作不是兒戲,首先一定要尊重藝術創作規律,“首先你要有這個感受,你感受到了疫情期間身邊的人和事。比如家裡頭有人直接參加了防控防疫工作,你真正了解了他們做的事情之後,才能有感而發,這才是創作規律。而不是人家在外面參加防控防疫,你在家裡頭閉門造車,這是不可取的。”

不過塗們老師也被防控過程出現的很多英雄事迹所感動,比如“吹哨人”李文亮,比如84歲依然戰鬥在防疫一線的鐘南山大夫,“他們都是走在這個時代前面的人,值得被尊敬和讴歌。而且,我國的防控防疫也充分展現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這是無論國内外都能充分感受到的,這是制度的優勢”。

塗們:像積極面對我們的人生一樣面對新冠疫情

作為扮演“草原王爺”的專業戶,塗們老師的演技已經有口皆碑。但他心中一直以來還有一個夢想,就是當導演。2019年,他醞釀多年的電影《呼倫貝爾城》終于拍攝完成,影片獲得了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關注單元的“最受傳媒關注新人導演”,塗們老師的導演才華算是得到了肯定。

不過當導演拍好作品是一回事,發行好電影,讓更多的觀衆能夠看到這部電影,卻是塗們老師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呼倫貝爾城》隻在院線點映過,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院線排片,這一點,讓塗們老師有點遺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作為創作人員對于一部作品的發行還是一個門外漢,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需要解決很多新的課題。可以說,這部電影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積攢了很多經驗”。

塗們:像積極面對我們的人生一樣面對新冠疫情

在記者采訪他的這幾天,塗們老師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天道不赦》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該片由阿裡影業出品,攝制組的人員也陸續到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猝不及防的到來,也打亂了塗們老師的拍攝計劃,“我們當然也着急,對于複工複産,誰都想馬投入生産。”不過他并沒有失去理性,疫情影響的是各行各業,不僅僅是影視圈。“我的想法就是積極面對,就像是積極面對我們的人生一樣。”他相信随着疫情防控防疫工作有序地推進,人類最終一定會戰勝新型冠狀病毒。“這是一個特殊時期,不能急躁,不能複仇式的着急做什麼,沒有必要,尊重規律正常來就可以了”。

新電影讓他很有創作激情,《天道不赦》這個故事有一個優勢,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他認識的一位少數民族老上司曾經在一個鄉的博物館做過兩年的資料收集工作,期間發現了這個故事,影片講的是清末滅亡之際一個驿夫送撫恤金的故事,“就是撫恤金剛送出,清朝滅亡了,這時候這個驿夫要不要繼續把撫恤金送到家屬手中?”打動塗們内心的是這個故事中蘊含的“忠誠、背叛、信守諾言等主題”。他還邀請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王景春老師一起合作,兩人在片中有精彩的對手戲,讓人充滿了期待。而塗們也表示,自己希望把這個故事拍得“有趣、電影化”。

畢竟新冠病毒疫情還沒有完全解除,為了讓複工複産工作順利進行,《天道不赦》劇組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專門寫了申請書,完全尊重疫情防控的各項規則,全攝制組的人都要提前做一個疫情防控的研判。“你從哪裡來,之前有沒有去過疫區,這些也是攝制組重點考慮的。如果有誰從疫區或者是疫區的附近來的,都要做自我隔離。一切按照複工複産的要求來。”

好在《天道不赦》大部分都是在内蒙古的空曠地方拍攝的。當地都有各種關卡,也沒有太多的群衆場面,比較安全。而且布景也比較集中,可控可管。

塗們告訴記者,自己很感謝當地宣傳部門對劇組的大力支援。對于他個人來說,2020年的最大事情就是把新片拍攝完成,後面還要做後期制作。另外,他作為演員,如果有時間,也會去别的劇組拍戲,“中間一直有片約,跟别的攝制組都保持聯系,但還沒有決定要做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