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朱棣造反這件事情到了最後,其實沒有敢不敢的問題了,橫豎都是個死,有藍玉和沒藍玉的差別隻在于:朱棣這場從北京打到南京的靖難之役能堅持多久罷了。

藍玉,一直被視為洪武朝後期的軍事天花闆,在開國大将們被打壓的打壓,去世的去世如此背景下,藍玉成為了征戰内外的第一梯隊主力。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因為是常十萬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本質上也屬于是關系戶,屬于“淮西勳貴”集團裡的一員。

因為珠玉在前,藍玉又多次被常遇春提攜,藍玉雖是晉升得快,卻未必有着大明建國初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實力,實力的來源有時候除了自身思想和肉體的統一,也還需要一點“關系底氣”。

何為“關系底氣”?

徐達是朱元璋發小,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是以他們是有一點别人不具備的底氣的,而常十萬,是一個實實在在肉體和思想高度統一的能人,在他還沒離世時,徐達也說過,常十萬乃是這批團隊裡的戰争第一人。

是以說藍玉是否很厲害,是否能夠吊打朱棣,僅靠藍玉在洪武後期阻擊北元殘餘勢力的戰績是難以判斷出來的,反而是朱棣,他有着“關系底氣”,格局要比藍玉高得多。

建文帝登基之處,削藩嚴苛,本來他就和四叔關系不好,而朱元璋的“四巨頭”兒子,朱标、朱樉、朱棡都去世了,隻剩下一個朱棣,你說朱棣是不是太“顯眼”了,打掉朱棣,那是刻不容緩的。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建文帝的削藩,從來都是圍繞着朱棣展開的,雖然說藩王都要削,但是朱棣的下場肯定是最慘的。

可是一開始,朱棣也沒怎麼反抗。

給朱元璋祭祀,朱棣讓仨兒子去的,本來三個兒子就等于是人質了,誰知道建文帝身邊“卧虎藏龍”,有人覺得,朱棣的兒子不要軟禁起來,而且還得把他們放回去,以此來麻痹朱棣。

朱棣又不傻,需要這種麻痹嗎?

而建文帝另一方面也沒停下來,派人去卸了朱棣在北京城建立的防禦,崗位都換了,兵權都被拿走了,朱棣隻能裝傻熬日子,要說未來該怎麼辦,朱棣自己都沒想好,他能起事,還是因為建文帝逼得太緊。

假如藍玉還在,而建文帝的使臣已經把刀架在了朱棣的脖子上了,那麼朱棣是應該造反還是等死?

造反,說不定會在戰場上遇到藍玉,不造反,就要立馬被這幾個無名小卒弄死,那麼二選一,堂堂北擊匈奴的燕王,怎麼可能願意這麼死去。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在北京起事,朱棣是被侄子建文帝逼到了一個沒有選擇的地步,不過朱棣起事,不是完全劣勢的,朱棣也看準了時機,那就是建文帝的“削藩”,導緻天下藩王離心,阻撓朱棣靖難的路上,朱棣注定不會看到太多兄弟。

要知道,朱棣當時所能擁有的人馬,僅是“八百”之衆,甭說這個陣容是否能震動南京了,能安全活到南京,那都是幸運的了,可問題是,沒有龐大的軍事實力,朱棣是沒有底氣支撐起漫長的戰線的。

那麼朱棣的“軍隊”從哪裡來的?

從靖難之役的曆程來看,可以發現的是,朱棣最早獲得實力增長,乃是他“挾持”了弟弟甯王朱權,這被稱為改變了朱棣的一個重大政變。

看似是朱棣膽大心細的安排,可問題是,如果朱權一開始死心塌地地幫助侄子,又怎麼會讓朱棣進城,而且還被朱棣立下了“二分天下”的誓言,最終他把軍隊的指揮權拱手相讓,讓朱棣去靖難。

按正常的邏輯來講,朱權不完全配合,朱棣是一點機會都不會有的。

在随後朱棣所掃蕩過的地盤中,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數将領和城池選擇投降,是完全沒有打過的那種投降,誇張程度堪比宋太宗當年北上幽州之戰,從屬于遼國的漢人城池紛紛不戰而降。

要說這裡面沒有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是沒有人信的。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如果這些城池堅守,周圍部隊執意平叛,甚至為了平定燕王之亂,糾結大軍來把燕王扼殺在半道中,那麼不需要藍玉的存在,朱棣就算三頭六臂,也是無力回天,這已經不是軍事能力的問題了,而是勢力的擁有量問題。

因為燕王常年和遊牧騎兵交手,這一套穿插迂回的戰術施展得是爐火純青,一旦成勢,官軍并不好阻擋。

朱棣不是沒有遇到過生死危機,可建文帝一方面下令不要殺害叔叔,要抓到南京來跟他談談心,一方面又派出大量的“打醬油”的将領去禦敵,比如建文帝就很信任他的表兄弟李景隆,李景隆乃是李文忠之子,可在靖難之役的表現來看,更像是個“叛徒”。

靖難之役重要的一環是“北京保衛戰”,李景隆帶着大軍圍城朱棣的老巢,守城的是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整整五十萬大軍烏壓壓一片,隻要一不小心,北京就會淪陷。

按道理來說,朱高熾肯定是守不住的,但曆史的常理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朱高熾擋住了,李景隆白白浪費了五十萬大軍的戰鬥力,這邊打不下北京,朱棣在另一個方向越跑越快,耽誤了很嚴重的戰機。

假設是藍玉在,那麼北京也許已經拿下了,這會給朱棣造成很大的麻煩,讓朱棣完全沒有了老巢,那麼朱棣就等于輸了一大半,不過即便是如此,朱棣也不可能放棄造反,還是那句話,造不造反,結局都不會比死更好。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後來李景隆昏招百出,多次擋朱棣都擋不住,據史料的邏輯來看,在某一個時間節點,李景隆或許已經和朱棣私下有了“密謀”,不然的話,後來朱棣進入南京城,“金川門”之變就不會有李景隆參與了。

靖難之役,朱棣是經曆過九死一生的,但不得不說,朱棣還算是“撿到便宜”了,按照正常的藩王勤王,沿途官軍消耗來說,朱棣必然是十死無生,可氣運的東西,誰也說不準,也沒人想到建文帝這些損人不利己的招數那麼多。

一開始,朱棣未必是想當皇帝,他想造反,和他想當皇帝,那是兩回事,造反的本質是保命,甭說藍玉不在,即便是常遇春和徐達還在世,朱棣一樣還是要起事,因為不起事,等待他的就是一個窩囊死去的下場。

同樣的,從這個結果來反推,朱元璋确實是給自己的孫子埋下了大坑,因為壓根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幫助建文帝過渡這一時期,朱棣能夠成功,更多時候是因為“保皇派”的減少,是朱元璋開國團隊的逝去。

都說人自有天命助,朱棣屢次險象環生,又如何不是天命,建文帝垂坐高堂,自以為把叔叔掌握得死死的,最後卻自焚南京皇宮,這又如何不是天命,這個天命,是人和環境、遭遇的集合。

朱元璋也同樣想不到,本來兒子們可以穩住,老四幫孫子看住北邊的門戶,雖然互相不對眼,但不至于生死相對,畢竟一個在南京一個在北京,怎麼都得罪不到一起,可朱元璋也不知道,他這個年輕的孫子特地派人千裡迢迢地去招惹朱棣。

明朝大将藍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嗎?

也許是朱元璋在世,朱棣才不敢造反,朱元璋要朱棣往東,朱棣也不敢往西,像朱元璋這種傳統的家世,教子肯定是很嚴格的,可當朱元璋賓天,下一代人已經開始了新的人生,各自有未來,又怎麼會再去堅持過去古老的一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