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在國家博物館的館藏古籍中有一部古籍個頭很大,相當于普通書籍的一倍。書中的钤印也很大,有拳頭般大小。而他的名氣更大,所有研究青銅器的人都視他為必讀的經典,它就是明代古籍《志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翻開書頁,一幅幅精美的描繪青銅器圖樣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這部書上有各類青銅器839件,每一件都堪稱是夏商周三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在中國古代将八百多件青銅器收集在一起并編書出版,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這部古籍的珍貴之處顯而易見。然而這還不是這部古籍的全部價值,因為它是宋本《宣和博古圖》經過兩次翻刻留下的傳本,解讀他就可以發現宋本《宣和博古圖》中更多的秘密。

在宋朝以前,人們把出土的青銅器看成是祥瑞之物而頂禮膜拜。從宋朝開始,商周青銅器成了研究對象,宋代金石學也由此形成。

在金石學的開創者中,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名列其中。她與丈夫、宋代大收藏家趙明誠志趣相投,都對青銅器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次他們在集市上遇到一件商周青銅器,傾盡所有還是買不下來。趙明成心急之下竟脫下衣服給了賣主。賣主終于被他們的誠意打動,将青銅器賣給了他們。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就這樣通過20年的積累,他們夫妻二人将青銅器銘文以及漢唐石刻兩千卷刻印成《金石錄》出版。這部書成了宋朝金石學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宋朝時期,對于商周青銅器的研究之風逐漸形成,效仿周朝禮儀舉行祭祀活動,也成了朝野上下樂此不疲的事情。

作為祭祀禮器,商周青銅器被大量仿制,可是問題也随之而來,仿制青銅器的樣稿從哪裡來呢?《宣和博古圖》應運而生。

宋徽宗趙佶是中國曆史上酷愛收藏的皇帝之一,在他的宣和殿裡收藏了數目衆多的古代青銅器。

為了解決仿制青銅器圖樣的問題,宋徽宗下令把宣和殿收藏的青銅器編錄成書,于宋宣和年間編撰完成《宣和博古圖》。

《宣和博古圖》一共收入宣和殿藏青銅器20大類839件,每件器物都有總說、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并詳細記錄器物的尺寸、重量和容量,有些還記錄了出土地點、顔色和收藏家姓名。

《宣和博古圖》是中國古代官方出版的第一部青銅器圖錄總集,他開創了中國古代大規模圖錄青銅器的先河。

許多青銅器的名稱如鼎、尊、壺以及饕餮紋等,都是從這部書開始使用并沿用至今的。

令人遺憾的是靖康之難後宣和殿藏青銅器被金兵搜掠一空,《宣和博古圖》也在戰亂中遺失了。

幸虧南宋朝廷為了仿制古代青銅禮器,經過十年尋找終于找到了這部青銅圖錄總集。

到了元代至大年間,元朝人根據宋《宣和博古圖》翻刻了原版《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而宋《宣和博古圖》卻徹底遺失了。

此後原版《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又被多次翻刻。其中以明朝嘉靖七年翻刻的版本最佳。相比于其他刻本,這部古籍上還多了一個藏書章,而正是這個藏書章,為我們揭開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這個藏書章的形狀非常特别,桃形與方形邊框内篆刻四個大字“潞國禦傳”。據史料記載,潞國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弟弟朱翊镠的封地。明朝時期,藩王也可以用“禦”字,是以“潞國禦傳”桃型印就是朱翊镠的藏書印。

無獨有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代青銅鼎上也有“潞國”兩字。這件鼎的邊款築“大明崇祯九年潞國制肆拾器”。

這本古籍被稱為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聖經,明版《宣和博古圖》

翻開書頁對比銅鼎,發現這件青銅鼎把方頂的四足移到圓頂上,打破了傳統的圓鼎三足而立的形式。

紋飾仿築商周時期普遍流行的蟬紋和獸面紋。這件潞國制銅鼎不僅完成了對方鼎和圓鼎的雙重模仿,還大膽的改革了樣式,成為了中國古代仿制改造商周青銅禮器的一件非常典型的器物。

通過這種聯系,我們找到了中國古人仿制創新商周青銅器的源流,也讓我們看到了宋朝青銅文化的發展對後世的影響,古籍與文物對應,更顯這部古籍的珍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