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進攻波蘭,徹底揭開了歐戰的序幕,這是一次重大的曆史事件,為此,希特勒違背了對将軍們做出的“先發展,緩開戰”的承諾,亦徹底得罪了英法,打破了“綏靖政策”以來的有利局勢,将德國推上了大戰的頂峰。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非要這樣急着進攻波蘭呢?有些人将之解釋為“希特勒在試探英法反應”,這個并見得不正确,因為希特勒在之後了解到英法“宣戰”後,表現出一副難以置信的模樣,他連續向身邊的人數次确認這個消息,然後喃喃自語的重複了好幾遍,可見希特勒當時并沒有把局勢後果想得這麼壞。而且當時德軍并沒有真正的對西線開戰方略,他們不得不搬出了一戰時小毛奇等人的軍事計劃進行臨時參考。
按照希特勒一貫的性格,他有極大可能是将對波蘭戰役又作為了一次“人生豪賭”,希特勒相當欣賞自己的這種能力,無論是當年大選赢過興登堡,還是啤酒館暴動、國會縱火案,乃至進入萊茵非軍事區,都充滿了希特勒的賭博欲望。
一系列的勝利讓希特勒神魂颠倒,無論是他還是納粹黨都變得過度膨脹,尤其是英法擺出軟化的“綏靖政策”時,希特勒率領納粹德國不斷的迎來勝利,幾成那個時代的明星偉人。
希特勒明白,綏靖政策的本質是轉移德國的崛起方向,以半拉攏半牽引的方式,将德國推往東邊,與那邊的紅色惡獸蘇聯拼個你死我活,這是招驅虎吞狼的毒計。
但他無法擺脫綏靖政策的好處,英法為此給予了德國最寬泛的國際環境,不僅解開了一戰後施加給德國的限制枷鎖,還由着德國胡鬧,甚至不惜犧牲一些自己的小夥伴給德國解饞,這樣的好事上哪兒找去?
是以希特勒産生了一種過于自我中心的誤判,他認為在德國真正與東方的蘇聯交上手之前,德國人無論再怎樣咄咄逼人,英法也會盡力容忍,甚至再擠出一些好處。這在德國啃噬捷克的“慕尼黑陰謀”中展現的淋漓盡緻,英法為了德國不惜出賣隊友,做法極端難看,張伯倫等人就差給德國跪着了。
再說了,當時的德國早已不是吳下阿蒙,他們吞噬了大量的原奧匈帝國領土,合并了小兄弟奧地利,控制了匈牙利、捷克等相當多的地區,還有強大的軍隊和意大利這個國聯盟友,誰都得給面子,那麼還怕個啥呢?
要知道在1933年時,德國将軍威廉 亞當等人還認為波蘭是個“生死威脅”,龐大的波蘭軍隊如果與法國一起夾擊德國,那麼德軍将不得不承認失敗。既然如此,德國有必要将這個威脅解決,就當是剁法國一條爪子,順帶看看英國的反應。
但希特勒沒料到,“慕尼黑陰謀”雖然展現了英法的無能和軟骨頭,卻也讓他們明白,再這麼割肉喂狼,狼長大了搞不好吃的就是自己了,而且德國人并不忠厚老實,他們一旦崛起,那将無法收拾。在捷克的事件之後,張伯倫等人受到了一緻的聲讨,這實際代表着綏靖政策的結束。
而且希特勒還做了件超出英法容忍的事情——他跑去和蘇聯人好起來了,蘇德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然後還度起了蜜月,經濟、軍事、科技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
這讓英法徹底對綏靖政策失去了幻想,開始重回軌道,一心一意的對付德國。而蘇德同盟的确立,也讓希特勒吃了定心丸——因為德國與蘇聯秘密協定中已經談妥了對波蘭進行瓜分的事宜,一切都被安排妥當,就算事後英法要找茬,不是還有個蘇聯一起背鍋麼?
是以波蘭戰役表現的相當戲劇性,蘇聯和德國一人一半,很快把波蘭給滅亡了,他們絲毫沒有顧及英法的抗議和戰争威脅,合作的相當愉快。
于是徹底到達容忍極限的英法宣戰了,這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選擇的時機其實并不好,要麼戰前就派兵擋着,要麼幹脆繼續忍下去等蘇德自己鬧開。但英法此時已經忍不了了,再不表示下,那真的要威信掃地,哪還會有國際影響力?
這種過于随性的怒火發過後,不僅德國目瞪口呆,英法自己也傻眼了。按希特勒的意思,他還真想靠着英國再玩一玩博弈,到時候擋着蘇聯,再啃啃法國,搶點海外殖民地,20世紀中葉就可以這樣舒舒服服的過去了,傻子才想打世界大戰呢。
結果現在誰都下不來台,英法喊完後就發現不對了,他們的戰争準備還沒德國的多,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甚至還沒完工,而且大家骨子裡也不是很想打仗,TM尴尬了。
是以,戰局很快變成了盟國的“消極防禦”,英法幾無所動的等待着德國人收拾兵力,定好政策,總結經驗,排好陣勢,然後猛撲過來……
再往後就是法蘭西戰役,敦刻爾克這些乳法,乳英的後話,綏靖政策的驅虎吞狼之計在遲了幾個月後也爆發了,整個歐洲霎時間卷入了大戰的煙雲之中。此刻誰都說不清,局勢糜爛至此,是緣于一個狂人的豪賭,還是一群人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