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破侖兩次失敗,都是被流放荒島,沒有被殺害?這是為什麼呢

凱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侖這些人都是依靠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而稱霸天下的,但是對後人來說,這些戰役卻顯得越來越陌生。記者、史學家和詩人曾經加諸拿破侖的種種光環和幻象,在拿破侖的最後兩次失敗的戰役中全部消失了。但是英雄沒有是以而變得渺小,而是顯得更加高大了。

拿破侖用自己一生寫就的悲劇可以說是千年不遇的,一個人依靠自信和勇氣,激情和想象、勤奮和意志,究竟能達到什麼高度?對這一問題,拿破侖給出了答案。拿破侖是給世界最強烈震蕩的西方人,他也為此付出了極其巨大的代價。

拿破侖兩次失敗,都是被流放荒島,沒有被殺害?這是為什麼呢

拿破侖第一次兵敗後,敵人的代表給他帶來了反法聯盟在巴黎簽署的文書,告訴了拿破侖他退位後的待遇:他将得到厄爾巴島,每年200萬法郎的年金,他可以保留皇帝的頭銜,用用近400名近衛兵。昨天,拿破侖還是歐洲最富有的皇帝,今天卻隻能帶着300萬法郎走上了流放之路。

第二次失敗,拿破侖兵敗滑鐵盧之後英國政府對他的處理決定是這樣的:“為了履行政府對英國及其盟國應盡的義務,英國政府不得給波拿巴将軍以擾亂歐洲和平的機會。是以,政府務必限制拿破侖的個人自由。”緊接着,拿破侖便被遣送到與世隔絕的聖赫勒拿島,英國政府允許他帶上三名軍官,一名醫生和12名仆人一起前往。

拿破侖兩次失敗,都是被流放荒島,沒有被殺害?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當時拿破侖十分憤怒,他将檔案扔在桌子上,思考了一會之後,發出強烈的抗議聲:“這裡根本就沒有公正啊,你們難道把我當成俘虜了嗎?我不是俘虜。本來可以重返軍隊的,為什麼要受到這樣的對待,我還可以在終于我的群眾之間找到藏身隐居的地方。”

不過,不管怎樣,他的精神卻沒有被他們摧殘。這種自我克制的堅韌力量在他承受命運的折磨時不斷的壯大。就這樣,一個偉大的世界傳奇終于進入了尾聲。

拿破侖兩次失敗,都是被流放荒島,沒有被殺害?這是為什麼呢

拿破侖一直在革命與正統之間搖擺不定,他的猶豫不決源于他與生俱來的自負。拿破侖發迹完全是依靠了自身的才能,是以他看不起那些出身顯赫門第的纨绔子弟,但如果有人因為卻有成就而自負,他也會對那個人的自負表示尊重。

不過事實上,拿破侖并不能做到平等地對待他人,但同時他又必須堅持唯才是舉,必須顧及大多數人,取悅群眾。拿破侖支援人人平等、關懷個人利益。這些與他性格的沖突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悲劇性的沖突。作為征服者,拿破侖的充沛精力表現得最為突出。他明顯有别于一般的軍人,這種精力主要表現在精神力量上。

拿破侖兩次失敗,都是被流放荒島,沒有被殺害?這是為什麼呢

要了解這一境界的精髓,不一定要懂得他的戰争藝術的新形勢。重要的是要了解他的生命在戰前、戰後和作戰期間所呈現出的各種形态。他也是在這方面獨一無二的。拿破侖基本上不與天鬥,不與地争,他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與人争鬥上,但他每次都會輸在與天鬥上。是以,基本上,拿破侖隻驅使人們為他征服山川和土地。

拿破侖殚精竭慮,将全部的精力和想象力用在人這種實體上,這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風範。他隻能靠治理人來完成自己的偉大事業。與拿破侖想比,沒有人能征服更多的人。他使得軍隊和人民向他俯首稱臣,連卓爾不群的精英們也被他征服。拿破侖在遺囑中宣稱自己信奉羅馬天主教,他生于羅馬教會的懷抱,

拿破侖兩次失敗,都是被流放荒島,沒有被殺害?這是為什麼呢

結語:在它重建後将永遠守護它,雖然他的根本不曾真正信奉過天主教,接着,他感受到了内心的幻想中英雄之墓的光環。他雖然不是生來就是法國人,卻被全法國選為法國人。他以法國人的口吻寫道: “我希望能把自己埋葬在塞納河畔,埋葬在我如此熱愛的法國人民中間。”

在洋洋灑灑的思想噴發之後,拿破侖創造的源泉枯竭了。美妙的夢境浮現在他的眼前。命運似乎要讓他安樂地死去。拿破侖在完成遺囑後,躺在哪裡,無痛無憂,希望的雲霧環繞着他。最後的時刻,他的表情看不出痛苦,一顆偉大的心髒終于停止了跳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