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甯史話——⑦倉颉造字

作者:洛甯城事

倉颉造字

洛甯不僅是洛書之源,而且還是造字之地。盡管有許多地方都說是倉颉造字之地,但洛甯最起碼是造字比較久遠的地方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洛書”和造字均來自“龜背”,所不同的是,這兩隻角一曰“神龜”,一曰“靈龜”。“洛書”出自大禹時期,龜背上的字是 “赤文篆字”;而造字源自于黃帝時期,龜背上的字是“丹甲青文”。據有關史料記載,禹乃“黃帝之玄孫、帝颛顼之孫也”,也就是說,從黃帝到大禹至少相隔四代。是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黃帝時期的造字之“龜”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産物,也就是後人所說的“洛書”不同于“泸書”,明代史學家邱起鳳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洛書非滬書辨》,收錄在民國六年的 《洛甯縣志》上。

“滬書”,指的是倉颉造字之書。據《河圖玉版》記載:“倉颉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外記》有雲:“颉有聖德,生而能書。及長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之水,靈龜負圖出于水中,倉帝受之,遂究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迹山川之靈,指掌而創文字,造為六書。書成龍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書之故也。天為雨粟雨金,以其洩天地之秘也。

《通志•金石略》中所記更為具體:〝倉颉石室記有二十八字,在倉北海墓中,士人呼為藏書室,周時自無人識,迨李斯始識八字,曰‘上天垂命,皇辟疊王’。”漢叔孫通識十二字。

以上記載可以說明幾個問題:一是這個事情發生于黃帝時代;二是這個造字的人就是黃帝的史官倉颉,倉颉雙目四瞳,頗有聖德;三是倉颉造字的依據和靈感均來自龜背上的“丹甲青文”;四是造字的地點就在陽虛山下的元扈河邊、洛汭之地;五是倉颉在當時共造了28個字,秦朝的李斯隻認得8個,漢代的叔孫通能擴大到12個,這此字都收藏在倉颉石室裡邊;六是倉頓把字造成後,上天擔心人人學會寫字,唯恐洩露天機,竟出現“龍藏鬼哭”“天雨粟”的現象,甚至有人認為,“人生識字優患始”,竟把人類的一切罪惡、陰謀、憂患、悲愁都統統歸咎于侖颉所造之字。這當然隻能說是一種偏見。試想,整個人類如果至今不會說話,不會寫字,那和其他動物還有什麼兩樣?

倉颉

洛甯史話——⑦倉颉造字

倉颉造出的28個字

洛甯史話——⑦倉颉造字

這裡先撇下其他問題不說,單說當年的洛書出處和倉颉造字之地到底在什麼地方,這是一個曆代史學家争論不休的話題。如果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三個地方的具體定位:一是陽虛山,二是元扈水,三是洛汭。

首先,在陝西就有兩種說法。我們知道,在陝西省境内有南北兩條洛河:發源于陝東南的史稱 “南洛河”,也就是流經洛甯的這一條洛河。另外還有一條洛河發源于陝西定邊縣白于山南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甘泉、富縣、洛川、白水等地,它隻是渭河的一條支流。洛南人認為,洛書出處和倉颉造字之地在洛南,其主要依據源自《水經注》的記載:

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于洛。

……

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蓋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經于陽虛之下。

這裡所說的“玄扈〝,大多史學家認為它就是“玄滬〞。另據辭書上對 “玄扈”的釋義:一、山名,在陝西洛南縣西,與陽虛山相對。二、水名,在陝西洛南縣西,源出于玄扈山,徑至陽虛山下。可見這個地方既有玄扈山,又有陽虛山。

甚至還有人認為,洛河在黃帝時期尚未經過疏浚,河水還沒有穿過熊耳山流到河南。是以,玄滬水和陽虛山也隻有在陝西境内。

這還不算完,陝北人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南洛河古稱 “雒水”,至于它改為“洛〞字是漢魏以後的事。是以,他們認定北洛河才是上古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洛河,而洛出書處和倉颉造字之地應該在北洛河上。

當然,這兩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可問題是北洛河充其量隻是渭河上的一條支流,渭河又是黃河上的一條支流。論輩分和南路河還差一截呢;另一方面,南洛河在洛南地區剛剛發源,水也太小了一點,哪裡能遊得動神龜呢?再說,黃帝當年活動的區域主要在中原一帶,而洛河在中原一直是連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從這一點來看,洛出書處和倉颉造字不應該在陝西。

此外,鞏義人也提出洛出書處應在洛河彙入黃河的入口處,因為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洛汭之地。可問題是,僅從史料上顯示,古代被稱為“洛汭”的就有三個地方:一是陝西洛南,二是洛甯長水,三是鞏義。如按《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汭”既可以指兩河彙流之地,也可以指河道迂回的地方。是以,洛汭也不一定僅指某一個地方。就是《山海經》上也有兩種說法:一曰“有陽虛之山,臨于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一日“洛水,成臯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即什谷也”。他們提出的另一個理由是,根據《史記 • 音義》記載:“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沉壁,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竹書紀年》上也說:“黃帝五十年秋七月,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軒轅也就是黃帝。如按照這些記載,好像洛書不是賜給了大禹,而是賜給了黃帝。似乎黃帝當年是從黃河進入洛河,同時得到河圖洛書的,這就和“洛書賜禹”的說法大相徑庭。

綜上所述,以上這三個地方都能從曆史記載中找到一點依據。然而,以筆者之見,隻有洛甯長水,無論在地理位置上,還是在資料依據上,其理由都更加充分。

倉颉造字台遺址

洛甯史話——⑦倉颉造字

首先,洛甯地處洛河中遊,而龍頭山這個地方,又恰恰是洛河上、中遊的分水嶺,更何況這裡又是黃帝和大禹都親自到過的地方。或者說正因為在黃帝時代,洛河水尚未流入洛甯,是以在洛甯當時也許隻有玄滬,而沒洛河,倉颉所見到的隻是滬書而非洛書。

其二,在龍頭山的西北方向有一條洛河的支流,古稱玄滬水,今叫滬池河;在龍頭山的西南方向,與玄滬水隔河相望有一座山,古稱陽虛山。陽虛山流域有一個村莊叫陽峪,在陽峪村東南方向有個小山丘,

當地村民至今稱之為“造字台”或“曬字台”。

其三,在玄滬河上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水窩,俗稱 “龜窩”。據傳這就是當年倉颉見到的靈龜負書之地。早年在玄滬河中間槽的石壁上,曾刻有 “老龜窩”三個大字,現因石塊崩落而不存。但在附近的峭壁上,至今還有一首題為《遊龜窩至此偶成》的明代摩崖石刻:

引蔓緣崖步澗泉,鳥聲正爾弄清妍。

潛蹤莫遣驚飛去,留與遊人管弦。

該石刻落款為“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書”。劉武臣是四川宜賓人(當時屬廣東道管轄),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曾任貴州鎮遠府知府。在他從京城到貴州就任那年,正是山西平定州(今山西壽陽、樂平一帶)進士李琳(弘治三年進士)在永甯任縣令的時候。因為他二人在京城時私交甚笃,故借此機會繞道永甯小住幾天。李縣令也就拉着他看了幾個地方。是以,劉武臣就以“遊人”的身份寫下這首詩,李琳又讓人把它刻了下來,沒想到後來成了這裡留下來的唯一古迹。

石刻劉武臣詩

洛甯史話——⑦倉颉造字

關于玄滬河和陽虛山,曆史上也有許多其地皆在洛甯的記載。

明《一統志 • 永甯志》記載:“玄滬水源于永甯縣西五十裡陽虛山,流入洛。”

清初顧祖禹的 《讀史方輿紀要 • 河南三 •永甯縣》記載:“陽虛山,在縣西五十裡,一名陽峪。黃帝時倉颉随帝南巡,登陽虛之山是也。有元扈水出焉,流注于洛。”

清乾隆年間《永甯縣志》記載:“縣西北五十裡有陽虛山,《山海經》雲,陽虛山多金,臨于玄泸之水。”

據《河南府志》記載:“玄滬、陽虛今在永甯”“永甯縣西有玄滬水,黃帝時,史臣倉颉從帝南巡,臨于此水,水開一窩有龜出焉,厥背赤甲青文,即所謂滬書者也。倉颉因則之而制字,此陽虛山是以有制字之台也”。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對 “陽虛山。有兩種解釋,其中一條是:“在河南洛甯縣西五十裡,一名陽峪。黃帝時代倉颉随帝南巡,登陽虛之山,即此。”

最後,我們應該承認,這些畢竟隻是傳說,事實上,中國的漢字絕不是哪個人能夠靈機一動就能創造出來的。它是古代先民通過長時間觀察“奎星圓曲之式,鳥獸蹄爪之迹”,進而在結繩、書契的基礎上通過象形、假借、指事、會意、轉注、諧聲諸多手段創造出來的。當然,這不排除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一個或一批人統一整理和編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社會裡,倉颉也不至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辭海》中對“倉颉”的解釋也比較客觀:“傳為黃帝史官,漢字創造者。……倉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清代河南府尹張漢對此事的看法也比較實事求是,他有一首《造字台》詩是這樣寫的:

我觀造宇台,恍然見倉史。

洛湧壓群書,要窺無字始

悠悠太古初,結繩為上理。

按照張漢的看法,文字是從最初的 “結繩記事”逐漸演變而來的,絕非哪一兩個人所創造。是以,我們大可不必為了 “河圖洛書”和“倉颉造字”到底出于何處而争論不休。我們甯可相信它隻是一種傳說,或者說是一個時代的産物。如果我們把它看作是一種内涵豐富的文化觀念,認定它産生于河洛地區,并把河洛地區的适當地點認定為它産生的具體位置,以此作為紀念也未嘗不可。

可喜的是,在2004年10月召開的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讨會上,洛甯被正式确定為傳說中的“洛出書處”。

來源:《洛甯史話》

原著: 周流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