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洛宁史话——⑦仓颉造字

作者:洛宁城事

仓颉造字

洛宁不仅是洛书之源,而且还是造字之地。尽管有许多地方都说是仓颉造字之地,但洛宁最起码是造字比较久远的地方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洛书”和造字均来自“龟背”,所不同的是,这两只角一曰“神龟”,一曰“灵龟”。“洛书”出自大禹时期,龟背上的字是 “赤文篆字”;而造字源自于黄帝时期,龟背上的字是“丹甲青文”。据有关史料记载,禹乃“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从黄帝到大禹至少相隔四代。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帝时期的造字之“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洛书”不同于“泸书”,明代史学家邱起凤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洛书非沪书辨》,收录在民国六年的 《洛宁县志》上。

“沪书”,指的是仓颉造字之书。据《河图玉版》记载:“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虛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外记》有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虛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泄天地之秘也。

《通志•金石略》中所记更为具体:〝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北海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迨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垂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二字。

以上记载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这个事情发生于黄帝时代;二是这个造字的人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仓颉双目四瞳,颇有圣德;三是仓颉造字的依据和灵感均来自龟背上的“丹甲青文”;四是造字的地点就在阳虚山下的元扈河边、洛汭之地;五是仓颉在当时共造了28个字,秦朝的李斯只认得8个,汉代的叔孙通能扩大到12个,这此字都收藏在仓颉石室里边;六是仓顿把字造成后,上天担心人人学会写字,唯恐泄露天机,竟出现“龙藏鬼哭”“天雨粟”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人生识字优患始”,竟把人类的一切罪恶、阴谋、忧患、悲愁都统统归咎于仑颉所造之字。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偏见。试想,整个人类如果至今不会说话,不会写字,那和其他动物还有什么两样?

仓颉

洛宁史话——⑦仓颉造字

仓颉造出的28个字

洛宁史话——⑦仓颉造字

这里先撇下其他问题不说,单说当年的洛书出处和仓颉造字之地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历代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三个地方的具体定位:一是阳虚山,二是元扈水,三是洛汭。

首先,在陕西就有两种说法。我们知道,在陕西省境内有南北两条洛河:发源于陕东南的史称 “南洛河”,也就是流经洛宁的这一条洛河。另外还有一条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甘泉、富县、洛川、白水等地,它只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洛南人认为,洛书出处和仓颉造字之地在洛南,其主要依据源自《水经注》的记载:

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

……

洛水又东至阳虛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经于阳虚之下。

这里所说的“玄扈〝,大多史学家认为它就是“玄沪〞。另据辞书上对 “玄扈”的释义:一、山名,在陕西洛南县西,与阳虚山相对。二、水名,在陕西洛南县西,源出于玄扈山,径至阳虚山下。可见这个地方既有玄扈山,又有阳虚山。

甚至还有人认为,洛河在黄帝时期尚未经过疏浚,河水还没有穿过熊耳山流到河南。因此,玄沪水和阳虚山也只有在陕西境内。

这还不算完,陕北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南洛河古称 “雒水”,至于它改为“洛〞字是汉魏以后的事。所以,他们认定北洛河才是上古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洛河,而洛出书处和仓颉造字之地应该在北洛河上。

当然,这两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可问题是北洛河充其量只是渭河上的一条支流,渭河又是黄河上的一条支流。论辈分和南路河还差一截呢;另一方面,南洛河在洛南地区刚刚发源,水也太小了一点,哪里能游得动神龟呢?再说,黄帝当年活动的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而洛河在中原一直是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从这一点来看,洛出书处和仓颉造字不应该在陕西。

此外,巩义人也提出洛出书处应在洛河汇入黄河的入口处,因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洛汭之地。可问题是,仅从史料上显示,古代被称为“洛汭”的就有三个地方:一是陕西洛南,二是洛宁长水,三是巩义。如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汭”既可以指两河汇流之地,也可以指河道迂回的地方。因此,洛汭也不一定仅指某一个地方。就是《山海经》上也有两种说法:一曰“有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一日“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即什谷也”。他们提出的另一个理由是,根据《史记 • 音义》记载:“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竹书纪年》上也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轩辕也就是黄帝。如按照这些记载,好像洛书不是赐给了大禹,而是赐给了黄帝。似乎黄帝当年是从黄河进入洛河,同时得到河图洛书的,这就和“洛书赐禹”的说法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以上这三个地方都能从历史记载中找到一点依据。然而,以笔者之见,只有洛宁长水,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资料依据上,其理由都更加充分。

仓颉造字台遗址

洛宁史话——⑦仓颉造字

首先,洛宁地处洛河中游,而龙头山这个地方,又恰恰是洛河上、中游的分水岭,更何况这里又是黄帝和大禹都亲自到过的地方。或者说正因为在黄帝时代,洛河水尚未流入洛宁,所以在洛宁当时也许只有玄沪,而没洛河,仓颉所见到的只是沪书而非洛书。

其二,在龙头山的西北方向有一条洛河的支流,古称玄沪水,今叫沪池河;在龙头山的西南方向,与玄沪水隔河相望有一座山,古称阳虚山。阳虚山流域有一个村庄叫阳峪,在阳峪村东南方向有个小山丘,

当地村民至今称之为“造字台”或“晒字台”。

其三,在玄沪河上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水窝,俗称 “龟窝”。据传这就是当年仓颉见到的灵龟负书之地。早年在玄沪河中间槽的石壁上,曾刻有 “老龟窝”三个大字,现因石块崩落而不存。但在附近的峭壁上,至今还有一首题为《游龟窝至此偶成》的明代摩崖石刻:

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妍。

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与游人管弦。

该石刻落款为“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刘武臣是四川宜宾人(当时属广东道管辖),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曾任贵州镇远府知府。在他从京城到贵州就任那年,正是山西平定州(今山西寿阳、乐平一带)进士李琳(弘治三年进士)在永宁任县令的时候。因为他二人在京城时私交甚笃,故借此机会绕道永宁小住几天。李县令也就拉着他看了几个地方。因此,刘武臣就以“游人”的身份写下这首诗,李琳又让人把它刻了下来,没想到后来成了这里留下来的唯一古迹。

石刻刘武臣诗

洛宁史话——⑦仓颉造字

关于玄沪河和阳虚山,历史上也有许多其地皆在洛宁的记载。

明《一统志 • 永宁志》记载:“玄沪水源于永宁县西五十里阳虚山,流入洛。”

清初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 • 河南三 •永宁县》记载:“阳虚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是也。有元扈水出焉,流注于洛。”

清乾隆年间《永宁县志》记载:“县西北五十里有阳虚山,《山海经》云,阳虚山多金,临于玄泸之水。”

据《河南府志》记载:“玄沪、阳虚今在永宁”“永宁县西有玄沪水,黄帝时,史臣仓颉从帝南巡,临于此水,水开一窝有龟出焉,厥背赤甲青文,即所谓沪书者也。仓颉因则之而制字,此阳虚山所以有制字之台也”。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对 “阳虚山。有两种解释,其中一条是:“在河南洛宁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代仓颉随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

最后,我们应该承认,这些毕竟只是传说,事实上,中国的汉字绝不是哪个人能够灵机一动就能创造出来的。它是古代先民通过长时间观察“奎星圆曲之式,鸟兽蹄爪之迹”,从而在结绳、书契的基础上通过象形、假借、指事、会意、转注、谐声诸多手段创造出来的。当然,这不排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个或一批人统一整理和编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至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辞海》中对“仓颉”的解释也比较客观:“传为黄帝史官,汉字创造者。……仓颉可能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清代河南府尹张汉对此事的看法也比较实事求是,他有一首《造字台》诗是这样写的:

我观造宇台,恍然见仓史。

洛涌压群书,要窥无字始

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

按照张汉的看法,文字是从最初的 “结绳记事”逐渐演变而来的,绝非哪一两个人所创造。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了 “河图洛书”和“仓颉造字”到底出于何处而争论不休。我们宁可相信它只是一种传说,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观念,认定它产生于河洛地区,并把河洛地区的适当地点认定为它产生的具体位置,以此作为纪念也未尝不可。

可喜的是,在2004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洛宁被正式确定为传说中的“洛出书处”。

来源:《洛宁史话》

原著: 周流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