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土地對于我們有很大的價值,它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領土主權,我們和祖輩們都曾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土地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和财富。當然,在古時也如此,但是對土地價值的看法卻大相徑庭。

在如今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不僅能從一小塊土地下開采出石油,還可以讓貧瘠的土地綠意盎然充滿勃勃生機。
那在古代呢?古時候沒有發達的技術相反的是古時候人們通過粗暴的方式搶奪,靠蠻力就像達爾文進化論所說的一樣“弱肉強食”。在越繁華的地方搶奪越激烈,人口集中度相比那些貧瘠的地方更是高上了數倍。
古時候認為土地是财富的象征,權力大的人土地所有權必不會少。土地一旦多了人民便會更加擁護。為此古時候有多少君王為土地折腰。古往今來,要說對領土的渴望,曆代沙皇對其應首當其沖。
由于蒙古欽察汗國的沒落,沙俄迅速崛起,開啟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擴張之路,他們從一小塊土地迅速侵略到達頂峰時居然高達相當于半個亞洲2200平方公裡的驚人數字。不挑肥揀瘦,隻要是土地沙俄都一并侵略。不管人民的反對他們奉行一個原則:隻要力量沒他的大都一并侵略。
為何沙俄在十九世紀末期隻是侵略了清朝東西北的150萬平方公裡土地,而對廣袤的外蒙網開一面将其分離并不占領呢?其實這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不是由于土地貧瘠而是他們不僅僅隻是一昧地掠奪,他們對土地有嚴格的掌控與管理。
他們有步驟耐心地治理,例如在東北地區,他們将原來的人殺掉或者趕走,用自己的國家人民取而代之穩定好這個國家大局。
辛亥革命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廷基本瓦解,對外蒙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于是沙俄便開始動手,他們支援活佛哲布尊丹巴策,準備建立“大蒙古國”。并且沙俄與外蒙的聯軍還包圍清駐庫倫(烏蘭巴托)衙門,将清朝官員驅逐出境。
沙俄沒有直接出兵占領外蒙也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當時中東和近東才是沙俄的戰略重心。由于沙俄對遠東和外蒙的忽視,導緻了沙俄在“日俄戰争”中狼狽潰逃。
二、日本消耗巨大代價在沙俄手中取得東北之後,這塊巨大的蛋糕卻被其他列強所窺視,列強最終從日本手中奪得巨大的利益。有此先例,沙俄想要獨占外蒙的念頭産生了動搖。
三、當時的沙俄在中國的領土上咬下了巨大的一塊,對于外蒙已經不太重視,況且外蒙已無力抵擋沙俄的入侵,将其吞掉勢在必得。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沙俄國内情況惡化,農民起義盛行,國家實力已經處于衰退的狀态,無法再索取更多的土地。最終,沖突重重的沙俄妄想通過一戰來緩解國内沖突卻玩火自焚,那曾經龐大的帝國就這樣在戰争中走向消亡。
在外蒙流落在外之際,北洋政府曾嘗試收回。1919年,段祺瑞派徐樹铮率領大軍進攻庫倫,軟禁哲布尊丹巴活佛,11月17日,外蒙上書北洋政府,廢除一切俄蒙條約。至此,外蒙重新回到了中央的控制之下。
這個消息在全世界傳開之後,當時的中國舉國歡慶,就連孫中山先生也發表言論:收回外蒙,功實過于傅介子、陳湯(皆為漢時勳臣),公論自不可沒!
二戰時期,外蒙又遭到敵人的入侵,外蒙駐軍勢單力孤,無力抵抗侵略軍,多次向國内發起求援,然而國内各系軍閥混戰,無人派兵援助,外蒙便失之交臂。1945年,英美蘇秘密簽訂《雅爾塔密約》:“外蒙現狀應予以保持”。至此,外蒙真正地脫離了中國的掌控。前蘇聯并以這一條款作為出兵東北的條件。
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斯大林與蔣經國談話中曾說道:“之是以要外蒙,完全出于軍事戰略觀點,倘使有一軍事力量從外蒙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旦被切斷,俄國就完了。”蔣經國回應:“我們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會說我們出賣國土并起來反對”。斯大林又言:“倘若你國有力量,可以自己打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種話,等同于廢話!”
這一時期,蘇維埃已經将外蒙當作維護戰略安全的重要環節。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蘇維埃選擇将外蒙當成安全屏障無疑要優于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