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作者:島主說事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在二戰蘇德戰争收尾階段,發生于1945年4月底5月份的柏林戰役,因國防軍第12集團軍沒有按阿道夫指令增援柏林,留下了影視作品中經典的一句台詞:“溫克在哪?他的第12集團軍到了哪裡?”。而此時,第12集團軍卻與第9集團軍會師渡過易北河投向了美軍懷抱。那麼,作為德軍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溫克将軍為什麼要冒雙重風險去解救第9集團軍并向美軍投降,而不是向蘇軍繳械呢?

關于阿道夫為什麼要在戰争最後時刻組建這樣一個集團軍出來,普遍地認為是為保衛柏林而來。實際上,德軍統帥部是想盡快将深陷盟軍包圍的B集團軍群救出來加強對西線的防禦。

溫克将軍受命組建第12集團軍時,他還在第3裝甲叢集指揮作戰,但組建這個集團軍的指令是下達到西線總司令部的,時間是1945年4月8日,從時間跨度上看,德軍還沒做好防禦柏林之戰的準備。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而從重用溫克将軍身上也能看出來,阿道夫也是矮子裡面拔大個,在東線戰場打響後,德軍一直執法嚴格,打了敗仗的将軍都被就地解除職務。莫斯科戰役失利,包括博克元帥以下幾十名進階将領替換,連國防軍總司令也由阿道夫親自擔任;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又一大批進階将領被解職,曼施坦因被用在東線最重要崗位上,阿道夫希望他打出奇迹。

可是,曼施坦因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替代,新生代的進階将領莫德爾被送上東線峰頂,可以說,在德軍這麼多的集團軍群指揮官裡,唯有莫德爾擔任的職務最全,也是阿道夫期望值最高的。是以,當莫德爾指揮B集團軍群在魯爾區遭到盟軍包圍時,阿道夫非常希望把他營救出來,第12集團軍應運而生。

可是,溫克受領任務以後,既無現成的兵也無成建制的裝備,隻能到處搜羅散兵和打散的裝甲部隊,勉強湊齊了1個裝甲師7個步兵師,而多數人是從東線潰退下來的老弱病殘,有的還是新招的10多歲的孩子。是以,溫克将軍将這支散亂的隊伍拉到前線準備增援B集團軍群時,莫德爾已經對戰局失去了信心,不僅下達了解散指令讓士兵各自跑路,他自己也飲彈自盡。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從這個層面講,溫克将軍剛把部隊拉出來,任務就已經結束了。隻不過,德軍統帥部卻沒忘記還有這樣一支部隊,阿道夫呆在地下作戰室指着地圖發狂,認為第12集團軍還在西線打得很好,給部屬下達了讓溫克迅速撤回柏林的指令,而他根本不知道,因第9集團軍的請求,溫克早就繞過柏林向東南進軍,去與第9集團軍會師去了。

有些人喜歡将某某指揮官在戰場上的一些妥協做法拿來說事,認為這名将領動了善心,跟其它德軍将領有差別。實際上,戰争打響以後,隻要加入了這個戰場,就證明他支援德軍的擴張。是以,如果一些德軍部隊真要是不願作戰,也不會害怕被蘇軍送到西伯利亞扛木頭,實際上,與德軍在集中營以及種族滅絕方面所犯罪責相比,德軍早做超出了戰争範疇,蘇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溫克見莫德爾B集團軍群已解散,是他主張去營救被蘇軍包圍的第9集團軍嗎?事實并非這樣,他也是接到了凱特爾元帥的指令,讓第12集團軍迅速東進與第9集團軍會師後再撤回柏林。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讓凱特爾接受不了,溫克救出第9集團軍後,他們合兵一處并沒回到柏林,而是直接轉向易北河準備向美軍投降。是以,從這個時刻就能看出,溫克對戰争已經無望了,他是将兩個集團軍作為投名狀,與美軍在做交易。

而溫克之是以要在救援第9集團軍的同時,順便帶走了1萬多人的普通百姓,也是想以此表明他不想打下去的決心,一方面為他本人想出了一個保全百姓的名聲,另一方面還讓蘇軍和盟軍有所顧忌,按當時的交戰規則,同盟國的軍隊包括蘇軍都是要保護百姓的。

當然,在選擇向誰投降的問題上,溫克和多數德軍的想法都一樣,畢竟美軍登陸作戰占領歐洲時間隻有那麼長,并沒像德軍在東線打了三四年,俗話說得好,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即使蘇軍是文明之師,也難免有擦槍走火的時候,溫克要是向蘇軍繳械那就更奇怪了。

從這個層面講,第12集團軍不執行指令回防柏林,是溫克對勝利失去了希望,他是在為自己和兩個集團軍的士兵找後路。從他内心來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哪裡還有什麼軍人的尊嚴和榮譽可言,能活命就是最好的待遇。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正常情況下,當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決定開辟第二戰場,和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後利益配置設定時,蘇軍和盟軍之間應該在如何進攻柏林的問題上達成了一緻。但是,就美軍的巴頓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來講,他們内心一直不認可這個共識,是以,在如何進攻柏林的問題上,美軍一直想蘇軍落後于盟軍,這也是朱可夫甯可傷亡慘重也要打進柏林總理府的原因,幾十萬在東線作戰都沒傷亡的老兵倒在了戰争結束的最後時刻。

那麼,人們好奇,既然美軍登陸是為了打敗德軍,也有和蘇軍共同打擊德軍的承諾,為什麼在第12集團軍第9集團軍向美軍投降時,美軍不僅提供友善甚至還幫其助力放他們一馬呢?難道美軍自己對德軍沒有仇恨嗎,從諾曼底登陸到市場花園行動,英美盟軍也傷亡慘重啊。

實際上,與美軍的傷亡相比,美軍高層更遠地看到了戰後在歐洲的巨大利益,當溫克指揮第12集團軍向西轉移時,美軍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既然德軍自己送上門來投降,為什麼還要拒之門外呢,不僅可以籠絡人心,還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何樂而不為呢?

二戰柏林戰役,為何溫克的第12集團軍甯死不降蘇軍?美軍求之不得

是以,一邊是蘇軍奮不顧身地向柏林挺進,喊着烏拉口号沖向德軍陣地,一面卻是美軍跟德軍拉拉扯扯做着私下交易,在溫克提出三個必須條件的情況下,必須立即救治傷員,必須接受并接收1萬多名難民渡河,必須善待放下武器的德軍士兵。而與之相比,蘇軍卻讓德軍必須無條件投降,這也是溫克不願投向蘇軍的原因之一。

從以上分析看出,溫克在戰争最後一刻突然良心發現,做出了正确的抉擇,用1萬難民和三個必須為他赢得了名聲,而第12集團軍也因他的正确指揮免遭蘇軍圍殲。要知道第9集團軍與第12集團軍彙合後,溫克手上還有第41和第48兩個裝甲軍,雖然僅剩一輛虎式坦克,那也是在跟蘇軍作戰打沒的。這可是在東線與蘇軍作戰最多的部隊,第48裝甲軍還是閃擊蘇聯的主力戰隊。是以說,德軍主動向美軍投降,美軍當然求之不得,不僅政治上占了主動,還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為什麼要幫蘇軍這個忙呢,讓他們自己進攻柏林好了,戰争結束以後你的也是我的,但我的你一分也拿不走。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斯摩棱斯克戰役,為何5個戰役叢集突擊影響大?創新戰場打法

二戰斯摩棱斯克戰役,蘇軍頑強抵抗,是推遲莫斯科戰役的重要因素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為何比斯大林格勒戰役意義更重大?斷了脊梁

二戰柏林戰役,明知盟軍會兩線夾擊,德軍為何不提前收攏戰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