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作者:詩詞世界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棄。

——《警世通言》

網上有這樣一句大火的名言:

“35歲以上的中年人,可以随便罵,不但上有老下有小,工作還難找,不敢随便辭職。”

說起來字字心酸,卻也是很多人面臨的現實。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唐朝,一個叫高适的人,窮困潦倒半生,46歲才拿到人生的一個入職通知書,49歲又辭職、跳槽,然後開始平步青雲、一路開挂直至61歲進封渤海縣侯。

他用異于常人的樂觀與笃定為我們示範了什麼叫做“職場逆生長”。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公元738年。

唐朝軍隊出了一件大事,還上了熱搜:

幽州将領趙堪、白真陀羅假借邊帥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出兵攻打奚人和契丹人,先勝後敗。

張守珪卻謊稱大捷,虛報戰功,最終被唐玄宗識破。最終張守珪被貶,趙、白自殺。

一個叫高适的中年人從朋友處聽聞此事後,心中憤然。于是提筆寫下一首詩——《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别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

這首詩字裡行間寫滿了對出塞戰士的同情。

尤其是一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寫滿了對高層将領犧牲士兵謀取私利的諷刺與批判,成為後來名揚千古的金句。

铿锵動人的尾句,則以““金戈鐵馬之聲”寫出了“玉磐鳴球之節”。

這句詩還暗暗表态:要是交給我,我一定要像李廣将軍一樣。

這一年,他35歲,還沒考取功名,沒找到工作。我們隻能從他的詩作中隐隐感受到,此人不凡。

他有如此氣概還真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遺傳。

回看他35歲之前的履曆:

高适的爺爺高侃曾經也是護衛過大唐邊疆的名将,死後被賜予谥号“威”。

隻是造化弄人,高适父親英年早逝,從此家道中落。

20歲-28歲,躬耕于宋州(今河南商丘)。他身邊的朋友很多已經陸續走向了官場。可“種瓜漆園裡,鑿井盧門邊”就是他的日常。

據《舊唐書》記載,高适少年時由于家中貧困,最困難時還外出乞讨過。落魄至此的詩人恐怕也隻有他了。

不過他并不甘心做一個農民,“舉頭望君門,屈指望公卿” 他相信自己有能耐,而且也深知機會隻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是以,即使在不得不以種地為主業時,高适也沒放松過讀書、學習以及刻苦練劍。

他一直堅信,終有一天,時機會到。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28歲到31歲,他曾北遊燕趙,為的是尋找一個入仕的台階。然而無果。

32歲,高适又赴長安科考,最終落榜。

人生還有得救嗎?

他一直堅信有。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裡風雲來。”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會。

這一年,李白被賜金放還,說白點就是皇帝給了些錢,讓李白“走你”。

杜甫進士落第,在仕途也一無所成。

用戴建業教授的話說,就是兩個浪漫鬼碰了頭,他們要結伴去采仙草、煉仙丹,求仙訪道。

在河北,同樣才華橫溢,崇尚遊俠的高适加入到其中。

三星相會,相見恨晚,結為摯友,如兄弟相親。一起“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

秋天,三人又一起同遊梁宋。高适正好可以當導遊。

在梁園古迹,三人感慨良多,高适作《古大梁行》,杜甫作《遣懷》,李白則粉壁題詩作《梁園吟》,遇到了他後來的愛妻宗多君。

三人聚得盡興,散得不舍。

各奔前程的他們又繼續踏上了自己的追夢之路。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高适的機會終于被他的文才點亮。

宋州刺史張九臯(張九齡的弟弟)讀到他的詩作,驚其氣魄和才華,覺得要是任憑這個人當一輩子農夫,簡直是“暴殄天物”。

于是張九臯給他寫了一封舉薦信。

高适終于拿到了有道科考試資格證(做官直通車,指有道德、才藝的人可由此科被舉薦為官)。

一舉中第的高适也終于得到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入職通知書——封丘縣尉(相當于縣警察局局長)。

這一年,他46歲。

基層工作職位不高,但是事情一向繁瑣。

高适也發現這個工作沒有想象的美好。

他在詩裡抱怨:

“隻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破,鞭撻黎庶令人悲。

悲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盡付東流水。”

上級檢查,迎送往來,沒完沒了;千頭萬緒的人際關系,令人頭大;髒活、累活、遭人罵的活都在自己跟前······

不過抱怨歸抱怨,即使基層工作不易,他也深知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的道理。每一個工作細節他都不曾怠慢。

他目标明晰,實作大理想少不了磨練。

他亦看得清自己,他要不斷尋找新的機會。

現在都說過了35歲還沒有一份穩定工作,那一定會被焦慮包圍。

他在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工作後,卻選擇了辭職。

中年危機,在他那不存在的,他覺得本事才是底氣,依然敢重新出發。

一個影響他後半生的人出現,這人就是哥舒翰。

與其說是命運終于開始垂青他了,不如說是他從沒放棄過任何機會。

天寶十一年,(752年),戰鬥力杠杠的猛将哥舒翰攻克吐蕃,唐玄宗大為贊賞。

對,就是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首詩裡所提的哥舒。

高适趁機發揮特長,獻詩一首《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

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

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

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與岩險,鐵騎皆雲屯。

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威棱懾沙漠,忠義感乾坤。

老将黯無色,儒生安敢論。

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

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這首詩讓哥舒翰看得十分舒心,于是他聘用高适當節度掌書記,相當于機要秘書。

這一年,高适49歲。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撕破了大唐盛世繁華。

唐玄宗帶着嫔妃奔往四川,次年太子在靈武(今甯夏)即位,是為唐肅宗。

大唐徹底亂了。曾經的梁園三劍客也是以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宿命。

李白帶着宗夫人南下隐居廬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無時不刻撩撥着他再次出來闖蕩的心。

打着平定叛亂,實際想自己當王的永王李璘很快就把單純的李白忽悠上了賊船。

宗夫人攔都攔不住,最終永王兵敗,李白也以叛軍同夥之名落得個在監獄過年的下場。

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新皇帝那邊得了個左拾遺的官職,卻因站錯隊力挺好大喜功的房琯,而失去了新皇帝信任。

隻有高适,在這個人人膽顫的節骨眼一飛沖天。

他先是跟着哥舒翰誓死抵抗叛軍。

結果哥舒翰戰敗投降了。

上司投降後,他沒有亂了陣腳,也沒有是以把自己定義為炮灰。

這時,高适作為軍人和政治家的銳利眼光就大放異彩了。

他立馬溜走追上了玄宗皇帝。

他用三寸不爛之舌,向皇帝分析了哥舒翰沒守住潼關主要是身體原因,人還是忠誠的;

他還指出,作戰期間氣候惡劣,将士們撐不住不是他們的錯,更與皇帝的決策無關。

高适還将局勢給皇帝盤了一番,對皇帝想把兵權分給兒子們去鎮守四方,他也分析到了這樣做,可能會有類似“八王之亂”的隐患。

玄宗雖最終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卻也看中了高适的情商和謀略,于是把他封為了谏議大夫。

很快,永王果然舉起了造反大旗。

皇帝被打臉,新皇帝又正急需一個有膽有才的好幫手。

平定叛亂的重任就交到了高适手中,他正式接過了淮南節度使的印信。

這一年,他60歲。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一日,高适的夫人告訴他家裡來一位客人。

他一看,這不是梁園的宗夫人麼,心中頓時明白了來意。

他心頭稍作了遲疑,最後還是選擇了不見。

宗夫人最後隻能撇下身段,跪求高适夫人看起昔日情份上把信轉交。

高适打開,是李白的親筆: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氲。

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

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争鬥時,天地動風雲。

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将分。

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

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他看着李白在這般境遇裡依然一副我最潇灑的老樣子,隻是在字裡行間微微透露出拉兄弟一把的意圖,他又心疼又無奈。

隻是這麼多年的經曆告訴他,在公務中談感情,必誤大事。

更何況,以李白這罪名,基本就是“碰就一起死 ”。

他很清楚,就算自己豁出自己性命以及好不容易赢得的事業,也極有可能隻是多搭上一條命。

如今的他,除了友誼,還有責任。

這麼多年他才走到這個位置,他實在輸不起。

拎得清,是他的冷酷,也是他成功走到這個位置的法門。

昔日梁園“三劍客”,大難臨頭各自飛!高适為何不肯救李白?

《舊唐書》有雲:“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适而已。”

高适六十一歲時,遷任刑部侍郎,又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其實他倒也不是品階最高,而是說他是唯一一個憑借軍功封侯的詩人。

或者,我們應該說,李白的本質才是一位詩人,而高适的本質就是一個政治家,詩人這個角色反而隻是他不可或缺的一份副業而已。

對于他最終沒有營救李白這個事件,筆者想到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别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世界上本就沒有什麼理所應當。

深以為然。

今日互動:

如果你是高适,你會抛下一切去營救李白嗎?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釋出。作者:清如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