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作者:戲聊史
“滅風沙,治鹽堿,一心隻為群眾好。”

這說的是焦裕祿書記當時拼命治理沙丘,把沙丘變成良田,一心隻為人民的精神。無論時間過去多久,焦裕祿精神和為人民奮鬥的觀念不會改變!

焦裕祿的故事大家肯定是耳熟能詳,他的事迹讓人深受鼓舞。可焦書記舉行葬禮時為何會遭到蘭考百姓的阻止?今天就帶大家再次重溫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老天爺這是要逼死我嗎?”焦裕祿的父親焦方田在家中跪地不斷地哭喊着。

此時的焦家已經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即便如此每天還要承受日僞軍不斷上門騷擾催繳糧款。原本家中還有一頭上了年紀的老騾子,不過這騾子在步履蹒跚的拉完磨後直挺挺的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家中唯一值錢的畜生死了,焦家已經沒有什麼之前的物件,眼看着日僞軍的一步步緊逼,焦方田走投無路之下,選擇在家中自殺。

而焦方田的去世卻并沒有換來家人的安穩,日僞軍沒有就此放過他們家,而是把焦裕祿強行征用,把他押送去撫順給日僞軍挖煤礦。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在礦上,焦裕祿吃不飽穿不暖,每日都想念家人。他想方設法尋求出路,終于在一天夜晚,焦裕祿掐準日僞軍換防的時間空隙,逃離了礦區。

日僞軍發現礦工隊伍裡少了個人,就立即追蹤抓捕他,逃亡的路上他一直躲躲藏藏,吃盡了苦頭。經曆了許多九死一生的險境後,他終于回到了家鄉。可焦裕祿怕還有日僞軍在追捕他,加上家鄉又一次遇到旱災,他索性帶着妻子外出逃荒,去往了南方。

沒過幾年,我們終獲得了抗戰勝利,焦裕祿回到自己的家鄉并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我希望能夠上前線,貢獻力量。”這是焦裕祿入黨後的第一個要求。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淮海戰役打響後,焦裕祿帶領幾百人的隊伍用小推車為前線護送軍需品。當時天氣正值三九嚴寒,路上冰雪覆寫,難以前進。焦裕祿并沒有退縮,他身先士卒推着小推車趕路。

在路上,他看見隊員小劉還是穿着一雙草鞋,焦裕祿把自己的棉鞋給了他,自己穿起了草鞋。隊員小劉不願意換,焦裕祿說:“沒事兒,我天生就不怕冷,一會感覺到冷了就換回來好了。”

可在路上,每次小劉想把棉鞋換回給焦裕祿的時候,焦書記總是裝聽不到的樣子。就這樣一路前進着,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凍到失去知覺了,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有人拿過軍需品和給士兵的棉服。

解放以後,焦書記積極地參與工作,經過幾年的基層鍛煉,焦書記被調到機械廠參加工作,也正是這段經曆,焦裕祿患上了肝病。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當焦裕祿第一次來到蘭考時,他看到了令人心碎的景象:一望無盡的荒漠風沙地;洪澇不斷的低窪地區;雜草不生的鹽堿地。

因為這種地根本種不出糧食,加上洪澇的摧殘導緻很多田地根本顆粒無收。許多人都食不果腹,隻能逃荒出去,希望能夠在别的地方生存下去。

目睹到許多人的慘狀,經曆過許多相似苦難的他決心幫助蘭考,改變這裡的一切。焦裕祿心裡知道,要想讓群衆過上好日子就得把這幾個自然災害消滅掉。為了控制風沙、鹽堿、洪澇等日益嚴重的自然災害,焦裕祿上司全縣人民不斷自救。

焦書記堅持實事求是,走群衆路線,和蘭考全縣群衆一起奮鬥。

他每天都去檢視各公社的受災情況,在下雨洪澇時,不怕危險地深入過齊腰深的水中;也在風沙天氣時考察受災嚴重的區域;不斷地考察學習鹽堿地的治理方法。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在他不斷地考察學習下,焦書記想到解決這三個自然災害的方法:用大量的淤泥壓住沙丘,種植泡桐樹。

為何會讓人用淤泥蓋住荒漠地并種植泡桐樹呢?因為這種樹能在沙地上栽種,長勢也很快,不出幾年就能長成大樹,既能擋風又能固沙。不僅如此,泡桐每年都可以陸續移栽,種植的成本很低。淤泥蓋沙丘可以有效的緩解風沙天氣,并且淤泥養分多,可以更好的種植樹木和農田。

在确定這一抵抗災害的方案後,焦書記向全縣釋出抗災計劃,讓全縣群衆動員起來解決災害。可是在一開始這個方法進展的并不順利,很多人的積極性不高,他們覺得蘭考的災害已經無法挽救了,不願參與其中,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

焦書記看出他們的想法,他開始不斷走訪,想方設法地調動起群衆的積極性,并且在救災一線親自上陣,每天跟群衆同吃同住,把自己和群衆凝聚在一起。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漸漸地,焦書記的踏實肯幹以及迫切想改變蘭考的态度得到蘭考群衆的認可,他們覺得焦書記并非是紙上談兵的人,而是真心實意的想要改變蘭考的環境。

有一次,焦書記和蘭考新聞幹事劉俊生去城關公社許貢莊生産隊走訪調研。出發前,焦書記特意交代讓劉俊生帶好錄影機,等二人抵達生産隊後,焦書記像普通農民似的去田裡幹起了活計。劉俊生想要用相機拍下這一幕,焦裕祿卻擺擺手說道:不要拍我,多去拍田裡的群衆就夠了。

劉俊生疑惑不已,心想:這有什麼好拍的?可能是焦書記看出了劉俊生的疑問,語重心長的對劉俊生說:“咱們每次下鄉的時候你沒注意看嗎?群衆們看到你在拍照,就會都打起精神充滿鬥志,是以每次我都會叫你拿着相機,這樣群衆才有幹勁。”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劉俊生明白了焦書記的良苦用心,在後面的日子裡他拍了數千張群衆的照片。時至今日,這些照片還有很多擺放在蘭考縣的展廳裡。

原本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在1963年的初冬,蘭考遭遇了雪災。這場雪從入夜一直下到第二天清晨。

雪下了一夜,焦書記一樣着急了整晚。

第二天雪還将停未停的時候,焦書記就按耐不住去挨家挨戶地把幾個縣委同志喊起來。被喊起來的人當中也有劉俊生。

焦書記對劉俊生說:“你記一下我說的,一會給所有公社生産隊的人通知下去。”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焦書記說,所有黨員幹部,公社生産隊同志必須到自己負責區域的每家每戶走訪,看看有沒有因為下雪導緻房屋破損的人家,發現受災家庭就要安置好他們。并且要去看看各家的經濟損失,像牛羊這些群衆家裡最值錢的,要及時檢視牲畜死亡情況,友善縣委進行統計補償。

焦書記讓大家不要在縣委高談闊論,要腳踏實地,去現場進行指揮,并參與救援。

說罷,他帶着幾個同僚去到各個村子,給受災群衆送去救濟款,安排人替受災人家修補房屋,争取這場雪災不會太影響到群衆的生活。

焦裕祿趟過被雪淹沒的路,一連走訪了九個村子,通路了村子裡的群衆。但是,卻沒來得及烤群衆一把火,沒喝群衆一口水。

走訪到下午的時候,焦書記來到梁孫莊梁俊才老人的家中。老大爺年事已高,妻子早已雙目失明。老大爺問:“你是誰呀?來我家裡有啥事?”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焦裕祿說:“我是縣委派來看望您老人家的,雪下得太大了,您家裡需要什麼幫助嗎?盡管說。”

老大爺感動得熱淚盈眶,說:“解放前,地主不停地壓榨我,攆得我沒個安身的地方,哪會有人管我們的死活。現在不一樣了,黨能夠記得我們老兩口,還是黨好,社會主義好。”

焦裕祿對人民群衆非常的在意,卻對自己的家人有極高的要求。

焦書記的兒子焦建國去看電影,說自己是書記家的孩子,影院的人就沒有收他的錢。

焦裕祿知道這件事以後很是生氣,立即讓孩子去影院道歉并補交門票錢,并且自己還在會議上檢讨。之後他又制定規則,明确禁止任何人看電影不買票走後門的行為。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焦書記的二女兒焦守雲回憶父親時說到:“父親每個月收入一百多塊錢,在當時不算少。可他要養活我們六個孩子,還要贍養奶奶外婆,又不斷幫助有困難的群衆,日子總是過得不好。可不管生活多艱難,他從沒有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換取過任何利益。”

焦守雲還說:“小時候有人來給我們家送糧食,父親都直接拒絕。縣裡要給我們家一些補助時,焦書記堅決不要,父親說要先以群衆為主,有的人家裡更困難,自己不能拿。”

正如焦守雲所說,焦書記的一生并沒有為自己謀過私。直至他去世時,焦書記蓋的被褥破到打了78個更新檔也舍不得換。

很多和焦裕祿有過交集的人都知道焦書記的身體不好。焦裕祿在上任蘭考書記之前就患上肝炎,而在蘭考不分日夜的工作讓焦書記的病情更為嚴重。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同僚們經常看到他用力摁着肚子,每天都會吃些不知是治什麼病的藥。有很多同僚勸焦裕祿去醫院檢查,可焦書記隻是口頭答應,從沒去醫院檢查過。

焦書記的秘書李仙海回憶道:每次焦書記肚子疼的時候就會用茶杯放在肝部,用力按着。這樣能緩解一下疼痛。

焦書記身體不好但是依舊不聽周圍人的勸,每次有同僚家人勸時他就先答應着應付過去,轉頭就忘了這事。這麼硬抗一段時間後,焦書記在一次跟同僚們開會研究下一步抗風沙種植計劃時,昏了過去。周圍同僚馬不停蹄的把焦書記送往醫院。

雖然焦書記被送到了醫院,可令人心痛的是,在醫生的詳細檢查後,發現焦書記已經患上了肝癌。由于沒有早來醫院檢查,肝癌已經惡化到晚期,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大夫說他的時間不多了,現在能夠做的隻能是通過藥物減輕他的痛苦。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焦裕祿去世前飽受病痛的折磨。因為癌症,他的肝髒疼痛難忍,讓他一度痛到大喊大叫。即便如此,焦書記也阻止醫生給自己開藥打針,他不願給自己多花錢。

盡管身體飽受摧殘,焦書記依舊牽挂着蘭考的抗風沙救災情況。他讓妻子去聯系同僚們詢問情況,當妻子告訴他,蘭考的抗災進展的很好,今年各家各戶也能有個不錯的收成。聽到這一消息,原本吃不進去東西的焦書記還胃口大開的吃起了飯。

焦書記在最虛弱的時候,還讓人叫來縣委的同僚并告訴他:“不要為我花錢,蘭考的經濟狀況還沒有變好。要記得多種泡桐樹,争取用不了幾年就能夠讓這裡的自然災害都消失。”

焦書記的身體每況愈下,終究是在病魔的折磨下,于1964年5月中旬離開了我們。為了紀念焦書記,蘭考人民在縣城邊的沙丘上建了一座烈士陵園,把焦書記安葬在這裡,讓他能夠好好看到以後的蘭考。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在焦書記舉行葬禮的那天,無數的蘭考百姓自發為他送行。道路上各個方向的人潮都在喊:“等一等,不要下葬焦書記。”

他們之是以這樣喊,就是希望能夠趕到葬禮前見焦裕祿書記最後一眼。

還有許多人在當時攔下送葬隊伍,給焦書記獻上花。一時之間,整條街上都充斥着人們痛哭流涕的聲音。

焦書記所制定的救災措施給蘭考帶來無窮的變化。大大小小的沙丘、大風沙,鹽堿地帶全都被大片的樹木綠林覆寫,當初的荒涼早已消散。風沙、洪澇地和鹽堿田被這些泡桐樹拯救。他當年種下的泡桐樹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讓今天的蘭考從原本的無人願意留下到如今經濟穩定發展,從田裡雜草不生到現在稻花香滿巷。蘭考的所有人都熱愛并感謝焦書記,時至今日,蘭考人民依舊緬懷這麼一位人民書記,是他讓蘭考有了如今的變化,讓蘭考人能夠過上好日子。

蘭考百姓為什麼阻止焦裕祿下葬?病逝時僅42歲,被褥打了78個更新檔

焦裕祿的精神不斷影響着我們,隻有像焦裕祿一樣擁有艱苦奮鬥、不畏艱難的品質才能實作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