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1、國際勞動節當日,向警予壯烈犧牲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攻擊、捕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就此徹底宣告失敗。而此時,湖北武漢三鎮也陷入了一片血腥的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形勢更為嚴峻。

此時的向警予為躲避敵人搜查,化名為易夏氏,巧妙與敵人周旋,堅持在危機四伏的湖北地下黨組織工作。她化身女工、教員,積極開展婦女革命工作,宣傳黨的政治訓示,她不辭勞累,徹夜俯首,盡力辦好黨的刊物,堅守在武漢這個革命重地的最前線。

1928年3月20日,這是個不幸的日子。由于叛徒的告密,向警予在漢口的法租界被敵人逮捕,被關進了武漢衛戍司令部的監牢之中。

監牢裡三成外三成,由鋼筋水泥鑄造而成,處處彌漫着陰冷死亡的恐怖氣息。向警予睡在水泥地闆的稻草上,每天喝的是不幹淨的污水,吃的是爛菜葉子、黴米粥,一天隻吃一頓,身邊全是鼠蟲白虱。

在關了幾天向警予後,衛戍司令胡宗铎前來“探望”。他走到向警予面前,面帶微笑,假意奉承:“易夏氏,你是‘共産黨’的第一個女黨員,又是首任婦女部長,擔負重任,可是你選錯了路。”

見向警予不為所動,胡司令又“苦口婆心”地勸說道:

“你是一代女傑,卻淪落為階下囚,好在黨國愛惜人才,我已經向上頭力薦,給你一個好職位,現在棄暗投明還來得及。”

說完便向她遞出一紙聘書。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向警予

面對胡宗铎的誘降,向警予怒目而視,說道

“胡宗铎,你休要花言巧語騙我,我不會上當受騙,你也沒必要用高官厚祿誘惑我。共産黨隻為人民謀幸福,我少年就立志,救國救民是我唯一的心願!”

說罷,她一把拿過聘書,撕得粉碎,将碎紙屑猛地丢向胡司令,灑滿了他全臉全身。

胡宗铎經此羞辱,惱羞成怒,兇相畢現,低聲威脅道:“我們已經查實,你易夏氏就是我們要抓的向警予!我勸你仔細權衡當下利弊,眼前的死路活路你自己選擇,若性子太倔,執迷不悟,殺身之禍就在今天!”

向警予冷笑一聲,大義凜然地說:“要殺要剮随你的便,你們的屠刀吓不倒共産黨人,我又怎麼會屈辱求全!被你們抓來,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縱然一死無憾。可你們就等着吧,你們的末日就在明天!”

敵人勸降不成,威脅無用,下令對向警予嚴刑逼供。在種種酷刑盤問下,向警予咬緊牙關,死死支撐,沒有吐露半個字,甯死不屈的向警予讓敵人無計可施。

氣急敗壞的敵人決定要把向警予“就地正法”于餘記裡空坪刑場。在臨赴刑場的前一夜,向警予蓦然想起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妮妮和博博,他們才幾歲就要沒了母親。

向警予從衣兜裡掏出孩子的照片,對敵人時橫眉冷對的眼神變得溫柔起來,她親吻着照片裡的孩子,流下了不舍的淚水,她喃喃自語道:“妮妮,博博,我的孩子。娘在喊你們,你們可曾聽到……”

天底下有哪個母親甘願抛下孩子,東奔西走,可為了革命勝利,為了将來國家再無戰亂,為了我們的孩子能夠平安長大,向警予隻得如此。自孩子出生以來,向警予甚少陪在他們身邊,此時的她心中有愧,恨不得立馬飛回家,再看孩子們最後一眼。

向警予望向窗外,種種過往湧現心頭,她心中默念:我的孩兒,今日為娘遭人暗算,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你們要快快長大成人,繼承我的遺志。

這天是1928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敵人為了打擊共産黨人和工農革命群衆,特意選在這一天将向警予押往刑場。在去往刑場的路上,留着一頭短發的向警予精神抖擻,身穿綠色旗袍,衣冠雖髒,但甚為整齊,一副從容不迫、臨危不懼的神态。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向警予被押赴刑場(畫)

她面對街道兩邊湧來的群衆,把囚牢當講台,做了最後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宣傳正義的革命事業,大聲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産黨萬歲”的響亮口号。

沿途群衆義憤填膺,越聚越多,欲沖破軍警的阻攔,跟随向警予高喊口号。敵人見此情形,一時腳忙手亂,用槍杆猛打向警予的後背,制止她的演講,向警予不屈不撓,高唱國際歌,大喊:

“反動派的末日不會太久遠!”

敵人聽此言論心驚膽戰,連忙撿起地上的石頭往向警予嘴裡塞,又用皮帶死死捆住她的雙頰,鮮血從她的嘴角汩汩流下。周邊群衆見狀,悲憤不已,個個抽泣不止,這押赴刑場之路已然成了一條悲壯的送别之路。

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義。這位偉大的女權領袖,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者,中國共産黨唯一的女創始人,年僅33歲就死在了敵人的槍口之下,壯烈犧牲。

2、敵人下令不許收屍,遺體被偷埋山坳

向警予犧牲後,對她恨之入骨的反動派下令不許收屍,但人們怎麼會容忍死後的向警予曝屍街頭、無處安葬。當天深夜,一條小船出現在武漢江面,船上有兩個年輕的男子,他們趁着夜深人靜,偷偷将向警予的遺體運上小船,準備運到對面的大山上安葬。

這兩個男子是在武漢做工的勞工,一個叫做陳春和,另一個叫做王齋公。陳春和并不是簡單的武漢勞工,他早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因為一次意外群組織失去了聯系,就一直潛伏在武漢為黨組織做事,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這些日子以來,陳春和和他的勞工兄弟們,已經偷偷運送了上百具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的遺體,到龜山西麓附近的山坳安葬。這些革命烈士犧牲後,幾乎沒有完好的遺體,身上全是國民黨反動派嚴刑逼供後留下的傷痕,讓人不忍直視。

即便見多了烈士們遺體的慘狀,陳春和打開袋子,看到向警予遺體的那一刻,還是忍不住傷心落淚。他把捆在向警予臉上的皮帶剪斷,再把她口中浸滿鮮血的石頭取出,擦掉她身上的血污,整理好遺體後,偷埋在山坳中。為防止反動派打擊報複,墓碑被簡單設立。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3、從富家女到女權領袖,她這一生向死而生

熟悉

向警予

的人都知道,她本不該落得如此下場,她本可以做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富家千金,可是她卻毅然踏上革命之路,做了許多胸懷大志的男子都不敢做的事情。

向警予原本叫做向俊賢,1895年出生于舊社會的名門望族,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商人,晚年擔任湖南溆浦縣的商會會長。向家人丁興旺,向警予排行第九,故有個乳名叫“九九”。

向警予從小無拘無束,父母兄長都十分疼愛她,但沒有是以養成她嬌生慣養的毛病,而是養成了一副果敢堅毅的性子,遇到什麼事情都敢于質疑。

向警予五歲起,父親和哥哥們就開始教她讀書寫字,幼年的她讀了許多曆史典籍,看過許多曆史故事。她最喜歡的就是《木蘭詩》裡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渴望自己快些長大,成為像花木蘭那樣的女英雄。八歲時,向警予就進入了大哥創立的新式學堂,成為了縣裡第一個入學讀書的女學生。

當時還處于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是封建人家信奉的至理名言。女子不該抛頭露面在外讀書,就應該裹着小腳,早些嫁人,守着三從四德,給家庭減輕負擔,在夫家相夫教子。向警予卻與傳統女子不同,在家庭開放環境中成長的她,從幾歲起就沖破了封建迷信的牢籠。

向警予受留學的哥哥們影響,從小熱愛讀書寫字,且十分聰明善學,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十分迅速。而在她的這些哥哥中,對向警予思想觀念影響最大的是她大哥向仙钺(

yuè

)。

向仙钺曾經被父親送到日本留學,學到了很多進步思想,是一個有志青年,十分贊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并參加了同盟會,成為了湘西同盟會的負責人。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向警予青年照

向警予十二歲這年,跟着母親,第一次離開了家鄉,去找在常德教書的大哥向仙钺。在大哥家裡住的這些日子,向警予聽大哥滔滔不絕地議論時局,感歎百姓疾苦,講述救國之道。在大哥的啟蒙下,年少時的向警予心中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或許向仙钺在妹妹面前大談政治的時候,自己也沒能想到自家的小姑娘,會在未來做出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1911年,十六歲的向警予深刻感懷封建禁锢下女子的慘痛遭遇,立志于發展教育事業,讓女子也有學上,有書讀,能夠學習新觀念,接觸新思想。于是她背起行囊離開故土,進入常德師範求學,由于仰慕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朱劍凡,次年她轉入該學校學習。

然而,朱劍凡因為積極宣傳進步思想,當地政府不能容許,被罷免了校長的職務。但朱劍凡并沒有是以被擊垮,他變賣私宅,創辦了周南女校。

聽到這個消息後,向警予連同幾個思想進步的同學,毅然選擇跟随朱校長,轉入到周南女校學習。周南女校自創辦以來,培養了許多巾帼女英雄,被譽為“女革命家的搖籃”,不止向警予,婦女運動先驅蔡暢,以及著名作家丁玲等都曾是周南女校的學生。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與同學蔡暢成為了知己好友,并且因着這層關系,她結識了

毛澤東

、蔡和森等在未來大有作為的進步青年。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蔡暢

在學校的向警予,受新文化運動的深刻影響,懷着救國救民的心,積極撰稿批判時政,響應《新青年》,譏諷袁世凱,從另一個側面展現讨袁運動,意見獨特,十分具有現實意義。

在學習了十幾年的新知識和新思想後,向警予堅持初衷,選擇了“教育救國”這條道路。在結束了周南女校的學業後,向警予回到了家鄉,創辦了一所男女合校的新式學堂。

剛開始學校報名的人寥寥無幾,且大多都是男生。為了鼓勵家鄉的女子上學讀書,向警予上山下鄉,四處奔波勸學,積極宣傳讀書的益處。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鄉裡人被她說動,紛紛送家裡的女孩前來上學,連二十幾歲的姑娘也有來報名讀書的。

沒過多久,這所學堂辦得有聲有色,規模也逐漸擴大了起來。随着學校的壯大,新知識、新觀念的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在向警予的家鄉推廣開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警予當女校長的這段時間裡,當地駐守的軍閥頭子周則範,聽聞向警予“三湘才女”的名諱,欣賞向警予作為女子辦教的舉動,先是捐出七百大洋,後又借仰慕之名想娶她做自己的姨太太。

周則範在當地勢力龐大,對向家軟硬皆施,而向警予的繼母為了攀權附貴,代表向家答應了周司令。向警予聽聞後,隻身闖入周則範的司令府,當着衆人的面,嚴正宣布:

“九姑娘我以身許教,終生不嫁,還望周司令自重!”

這聲拒絕頗有俠女之風,周司令見狀,也不好再去糾纏,隻好作罷。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1919年,五四運動席卷而來,向警予在家鄉得知此事後,立即帶領學校的進步學生積極響應,上街遊行,發表演說,号召大家抵制日貨,懲奸除惡。

這場運動過後,向警予深知隻留在家鄉辦教育,無法真正救國,更無法拯救深陷封建泥潭的全國婦女。于是,她辭去了校長的職務,與好友蔡暢組織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于1919年底,随着蔡暢、蔡和森等三十餘人前往法國勤工儉學。

1921年底,向警予回到祖國,1922年初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最早入黨的女黨員之一。在倡導婦女解放的道路上,她成為了黨組織的首任婦女部長,積極撰稿叙述婦女運動,鼓勵婦女自由戀愛,宣傳新時代女性倫理觀,用一個肩膀扛起婦女解放的重擔。

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她積極實作勞動婦女和知識婦女的大聯合,上司大量絲廠女工聯合大罷工,培養大批婦女幹部,鼓勵她們對抗軍閥,反抗資本剝削,反對封建壓迫,充實了革命的中堅力量,用另一個肩膀扛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

入女校、辦學堂、對抗軍閥、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産黨、上司婦女解放事業、宣傳無産階級民主革命……這一樁樁一件件,本不該是她一個大家閨秀該做的事,結果她全做了。做着這些偉大而冒險的事,向警予終究無法躲過獻身于自己的革命事業之中。

她一生向死而生,不願做溫室裡的花朵,隻願做傲骨淩霜的寒梅,在一片蕭條冷寂的舊中國大地上,開出了一朵鮮紅而燦爛的花。我們今天的女性能擁有如今的地位,向警予功不可沒。

4、“向蔡聯盟”的血色之戀,向警予犧牲後,前夫發文悼念

向警予的犧牲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損失,也是全國婦女運動發展的損失,更對她的親人、夫妻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她的夫妻是

蔡和森

,她與蔡和森的婚姻雖然沒有長長久久,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驚豔衆人,讓身邊的人羨慕不已。向警予和蔡和森的結合,沒有稱為夫妻而是稱為“向蔡聯盟”,足以見得這份血色之戀的彌足珍貴。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蔡和森

向警予和蔡和森,經由蔡暢的介紹,在周南女校相識。蔡和森還記得初見向警予的樣子,她一頭利索的短發,言行舉止都有着一種獨特的魅力。那時,他們還在籌備湖南女子赴法勤工儉學的計劃。

1919年12月25日,在全國各界聯合會代表和學生代表等人的目送中,向警予、蔡和森等三十多人踏上了前往法國的輪船。在這趟旅程中,蔡和森和向警予一起談論政治學術問題,探讨馬克思主義著作,一起憧憬美好的未來,規劃将來的人生之路。

這場航程經過太平洋、印度洋,穿過紅海、地中海,持續了整整35天之久。在這35個晝夜裡,蔡和森和向警予經常在一起談心,堅定了彼此的友誼,把志同道合的情誼變成了真摯的愛情。他們在船上還寫了一首詩,叫做

《向上同盟》

,決定兩人結為一體,并肩作戰,向着封建勢力進擊。

他們二人到達法國巴黎後,無暇欣賞這座城市美麗的風光,積極投身到當地的革命建設中去。在留學的這段時間,蔡和森和向警予在離巴黎不遠的蒙達尼小鎮學習,一個在男公學,一個在女公學,兩所學校相距不遠,他們基本上天天見面。

他們一邊學習法語,一邊還要做工,法語晦澀難懂,做工疲憊不堪,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但是在蒙達尼學習法文,鑽研馬克思主義著作,又一起到豆腐工廠做工的日子裡,讓向警予和蔡和森二人的感情更加堅固了。

1920年5月,向警予和蔡和森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在法國蒙達尼舉行了一場簡單而令人難忘的婚禮。參加這場婚禮的有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也有新民學會的會員,還有一些被吸引過來的法國人,他們共同為這對自由戀愛的新人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在參加婚禮的人當中,有一個半百老太太十分激動,她是蔡和森的母親,也成為了向警予婆婆的葛健豪。她随着孩子遠赴法國留學時,已經55歲高齡了。

葛健豪十分疼愛自己的兒媳婦,在結婚當天,葛健豪看向警予穿着樸素,沒有結婚的喜慶樣,特地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綢緞衣服。當時,一向簡樸的向警予為了婆婆穿了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後,她就脫下了綢衣,換上了普通的裝扮。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結婚照

新婚燕爾的向警予與蔡和森,度蜜月的方式是将兩個人在法國留學後所寫的愛情詩篇,整理成冊,命名為《向上同盟》。在拍攝結婚照時,向警予和蔡和森肩并肩,拿着一本無産階級名作——《資本論》,這是見證他們愛情最好的東西,而這張照片也成為了舊社會中,向封建包辦婚姻挑戰的最佳宣言。

婚後的向警予和蔡和森并肩作戰,并生育了一男一女。遺憾的是,這段婚姻并沒有持續多久,兩人還是因為生活習慣不符,相處不如意,一拍兩散。但是,分散的僅僅隻有婚姻而已,他們二人之間的情誼,甚至超越了生死,成為了永恒。

1928年3月,向警予被捕後,蔡和森心急如焚,一直在想方設法營救她出來。可沒過多久,蔡和森就得到了向警予遇害的消息。聽聞噩耗,蔡和森悲痛萬分,一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是事實。

他懷着沉重的心情發文悼念自己的“妻子”,寫道:“

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

”三年後,蔡和森也不幸被捕。在相似的監獄大牢中,他和向警予一般,堅貞不屈,視死如歸。1931年8月4日,年僅36歲的蔡和森也随着向警予一起,為國家革命事業英勇就義。

5、父母為革命雙雙獻身,一對兒女皆有所成

蔡和森和向警予雙雙為革命獻身後,他們的一對兒女都很小,都不到十歲,處于懵懂無知的年紀,對父母的工作和父母的犧牲毫不知情。

姐姐蔡妮從出生起,就被送到姑姑那裡撫養,随後又輾轉多地,到了祖母葛健豪那裡生活,那時弟弟蔡博也在祖母家。據蔡妮晚年回憶,她對母親的印象不深,但深刻地記得一次母親喊她起床的畫面,而這個畫面她記了一輩子。

父母二人都是搞革命的,家人的處境十分危險,祖母葛健豪帶着姐弟倆東躲西藏,居無定所。在向警予犧牲後,葛健豪強忍悲痛,帶着蔡妮和蔡博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查,來到了上海。在上海的我黨的一個秘密住處中,姐弟二人才有了與父親蔡和森相處的機會。

不久後,蔡妮和蔡博先後被送往了蘇聯。在蘇聯,他們獨自成長,與陸續送來的黨的進階将領的孩子互相取暖。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蔡博

從莫斯科大學畢業後,在異國他鄉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蔡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做了一名普通醫生。後來聽聞國家急需俄文的翻譯人才,她當即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應國家之需,被調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為了一名俄語老師。

而弟弟

蔡博

在蘇聯讀了十年書,于1949年建國後回到了國内,在鞍鋼煉鐵廠工作。他憑借着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成為了國内鋼鐵行業的專家,為我國的冶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蔡家兄妹先後逝世時,沒有留下什麼物件,隻有幾張父母的老照片。在這些照片中,似乎還留有餘溫,無聲訴說着他們對父母深深的思念。

1928年向警予犧牲,遺體被偷埋山坳,前夫發文悼念,兒女皆有所成

圖|蔡妮

蔡妮和蔡博兄妹二人,作為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孩子,在自己的領域内勞心勞累,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沒有辜負他們英烈父母的期望,也沒有給自己的英雄父母丢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