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1、国际劳动节当日,向警予壮烈牺牲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攻击、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就此彻底宣告失败。而此时,湖北武汉三镇也陷入了一片血腥的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形势更为严峻。

此时的向警予为躲避敌人搜查,化名为易夏氏,巧妙与敌人周旋,坚持在危机四伏的湖北地下党组织工作。她化身女工、教员,积极开展妇女革命工作,宣传党的政治指示,她不辞劳累,彻夜俯首,尽力办好党的刊物,坚守在武汉这个革命重地的最前线。

1928年3月20日,这是个不幸的日子。由于叛徒的告密,向警予在汉口的法租界被敌人逮捕,被关进了武汉卫戍司令部的监牢之中。

监牢里三成外三成,由钢筋水泥铸造而成,处处弥漫着阴冷死亡的恐怖气息。向警予睡在水泥地板的稻草上,每天喝的是不干净的污水,吃的是烂菜叶子、霉米粥,一天只吃一顿,身边全是鼠虫白虱。

在关了几天向警予后,卫戍司令胡宗铎前来“探望”。他走到向警予面前,面带微笑,假意奉承:“易夏氏,你是‘共产党’的第一个女党员,又是首任妇女部长,担负重任,可是你选错了路。”

见向警予不为所动,胡司令又“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你是一代女杰,却沦落为阶下囚,好在党国爱惜人才,我已经向上头力荐,给你一个好职位,现在弃暗投明还来得及。”

说完便向她递出一纸聘书。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向警予

面对胡宗铎的诱降,向警予怒目而视,说道

“胡宗铎,你休要花言巧语骗我,我不会上当受骗,你也没必要用高官厚禄诱惑我。共产党只为人民谋幸福,我少年就立志,救国救民是我唯一的心愿!”

说罢,她一把拿过聘书,撕得粉碎,将碎纸屑猛地丢向胡司令,洒满了他全脸全身。

胡宗铎经此羞辱,恼羞成怒,凶相毕现,低声威胁道:“我们已经查实,你易夏氏就是我们要抓的向警予!我劝你仔细权衡当下利弊,眼前的死路活路你自己选择,若性子太倔,执迷不悟,杀身之祸就在今天!”

向警予冷笑一声,大义凛然地说:“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你们的屠刀吓不倒共产党人,我又怎么会屈辱求全!被你们抓来,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纵然一死无憾。可你们就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

敌人劝降不成,威胁无用,下令对向警予严刑逼供。在种种酷刑盘问下,向警予咬紧牙关,死死支撑,没有吐露半个字,宁死不屈的向警予让敌人无计可施。

气急败坏的敌人决定要把向警予“就地正法”于余记里空坪刑场。在临赴刑场的前一夜,向警予蓦然想起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妮妮和博博,他们才几岁就要没了母亲。

向警予从衣兜里掏出孩子的照片,对敌人时横眉冷对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她亲吻着照片里的孩子,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她喃喃自语道:“妮妮,博博,我的孩子。娘在喊你们,你们可曾听到……”

天底下有哪个母亲甘愿抛下孩子,东奔西走,可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将来国家再无战乱,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向警予只得如此。自孩子出生以来,向警予甚少陪在他们身边,此时的她心中有愧,恨不得立马飞回家,再看孩子们最后一眼。

向警予望向窗外,种种过往涌现心头,她心中默念:我的孩儿,今日为娘遭人暗算,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你们要快快长大成人,继承我的遗志。

这天是1928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敌人为了打击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特意选在这一天将向警予押往刑场。在去往刑场的路上,留着一头短发的向警予精神抖擞,身穿绿色旗袍,衣冠虽脏,但甚为整齐,一副从容不迫、临危不惧的神态。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向警予被押赴刑场(画)

她面对街道两边涌来的群众,把囚牢当讲台,做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宣传正义的革命事业,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响亮口号。

沿途群众义愤填膺,越聚越多,欲冲破军警的阻拦,跟随向警予高喊口号。敌人见此情形,一时脚忙手乱,用枪杆猛打向警予的后背,制止她的演讲,向警予不屈不挠,高唱国际歌,大喊:

“反动派的末日不会太久远!”

敌人听此言论心惊胆战,连忙捡起地上的石头往向警予嘴里塞,又用皮带死死捆住她的双颊,鲜血从她的嘴角汩汩流下。周边群众见状,悲愤不已,个个抽泣不止,这押赴刑场之路已然成了一条悲壮的送别之路。

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这位伟大的女权领袖,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年仅33岁就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壮烈牺牲。

2、敌人下令不许收尸,遗体被偷埋山坳

向警予牺牲后,对她恨之入骨的反动派下令不许收尸,但人们怎么会容忍死后的向警予曝尸街头、无处安葬。当天深夜,一条小船出现在武汉江面,船上有两个年轻的男子,他们趁着夜深人静,偷偷将向警予的遗体运上小船,准备运到对面的大山上安葬。

这两个男子是在武汉做工的工人,一个叫做陈春和,另一个叫做王斋公。陈春和并不是简单的武汉工人,他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一次意外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就一直潜伏在武汉为党组织做事,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这些日子以来,陈春和和他的工人兄弟们,已经偷偷运送了上百具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遗体,到龟山西麓附近的山坳安葬。这些革命烈士牺牲后,几乎没有完好的遗体,身上全是国民党反动派严刑逼供后留下的伤痕,让人不忍直视。

即便见多了烈士们遗体的惨状,陈春和打开袋子,看到向警予遗体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伤心落泪。他把捆在向警予脸上的皮带剪断,再把她口中浸满鲜血的石头取出,擦掉她身上的血污,整理好遗体后,偷埋在山坳中。为防止反动派打击报复,墓碑被简单设立。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3、从富家女到女权领袖,她这一生向死而生

熟悉

向警予

的人都知道,她本不该落得如此下场,她本可以做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富家千金,可是她却毅然踏上革命之路,做了许多胸怀大志的男子都不敢做的事情。

向警予原本叫做向俊贤,1895年出生于旧社会的名门望族,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晚年担任湖南溆浦县的商会会长。向家人丁兴旺,向警予排行第九,故有个乳名叫“九九”。

向警予从小无拘无束,父母兄长都十分疼爱她,但没有因此养成她娇生惯养的毛病,而是养成了一副果敢坚毅的性子,遇到什么事情都敢于质疑。

向警予五岁起,父亲和哥哥们就开始教她读书写字,幼年的她读了许多历史典籍,看过许多历史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木兰诗》里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渴望自己快些长大,成为像花木兰那样的女英雄。八岁时,向警予就进入了大哥创立的新式学堂,成为了县里第一个入学读书的女学生。

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是封建人家信奉的至理名言。女子不该抛头露面在外读书,就应该裹着小脚,早些嫁人,守着三从四德,给家庭减轻负担,在夫家相夫教子。向警予却与传统女子不同,在家庭开放环境中成长的她,从几岁起就冲破了封建迷信的牢笼。

向警予受留学的哥哥们影响,从小热爱读书写字,且十分聪明善学,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十分迅速。而在她的这些哥哥中,对向警予思想观念影响最大的是她大哥向仙钺(

yuè

)。

向仙钺曾经被父亲送到日本留学,学到了很多进步思想,是一个有志青年,十分赞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并参加了同盟会,成为了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向警予青年照

向警予十二岁这年,跟着母亲,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去找在常德教书的大哥向仙钺。在大哥家里住的这些日子,向警予听大哥滔滔不绝地议论时局,感叹百姓疾苦,讲述救国之道。在大哥的启蒙下,年少时的向警予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或许向仙钺在妹妹面前大谈政治的时候,自己也没能想到自家的小姑娘,会在未来做出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1911年,十六岁的向警予深刻感怀封建禁锢下女子的惨痛遭遇,立志于发展教育事业,让女子也有学上,有书读,能够学习新观念,接触新思想。于是她背起行囊离开故土,进入常德师范求学,由于仰慕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朱剑凡,次年她转入该学校学习。

然而,朱剑凡因为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当地政府不能容许,被罢免了校长的职务。但朱剑凡并没有因此被击垮,他变卖私宅,创办了周南女校。

听到这个消息后,向警予连同几个思想进步的同学,毅然选择跟随朱校长,转入到周南女校学习。周南女校自创办以来,培养了许多巾帼女英雄,被誉为“女革命家的摇篮”,不止向警予,妇女运动先驱蔡畅,以及著名作家丁玲等都曾是周南女校的学生。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与同学蔡畅成为了知己好友,并且因着这层关系,她结识了

毛泽东

、蔡和森等在未来大有作为的进步青年。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蔡畅

在学校的向警予,受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怀着救国救民的心,积极撰稿批判时政,响应《新青年》,讥讽袁世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讨袁运动,意见独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习了十几年的新知识和新思想后,向警予坚持初衷,选择了“教育救国”这条道路。在结束了周南女校的学业后,向警予回到了家乡,创办了一所男女合校的新式学堂。

刚开始学校报名的人寥寥无几,且大多都是男生。为了鼓励家乡的女子上学读书,向警予上山下乡,四处奔波劝学,积极宣传读书的益处。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乡里人被她说动,纷纷送家里的女孩前来上学,连二十几岁的姑娘也有来报名读书的。

没过多久,这所学堂办得有声有色,规模也逐渐扩大了起来。随着学校的壮大,新知识、新观念的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在向警予的家乡推广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警予当女校长的这段时间里,当地驻守的军阀头子周则范,听闻向警予“三湘才女”的名讳,欣赏向警予作为女子办教的举动,先是捐出七百大洋,后又借仰慕之名想娶她做自己的姨太太。

周则范在当地势力庞大,对向家软硬皆施,而向警予的继母为了攀权附贵,代表向家答应了周司令。向警予听闻后,只身闯入周则范的司令府,当着众人的面,严正宣布:

“九姑娘我以身许教,终生不嫁,还望周司令自重!”

这声拒绝颇有侠女之风,周司令见状,也不好再去纠缠,只好作罢。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而来,向警予在家乡得知此事后,立即带领学校的进步学生积极响应,上街游行,发表演说,号召大家抵制日货,惩奸除恶。

这场运动过后,向警予深知只留在家乡办教育,无法真正救国,更无法拯救深陷封建泥潭的全国妇女。于是,她辞去了校长的职务,与好友蔡畅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于1919年底,随着蔡畅、蔡和森等三十余人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底,向警予回到祖国,1922年初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最早入党的女党员之一。在倡导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她成为了党组织的首任妇女部长,积极撰稿叙述妇女运动,鼓励妇女自由恋爱,宣传新时代女性伦理观,用一个肩膀扛起妇女解放的重担。

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她积极实现劳动妇女和知识妇女的大联合,领导大量丝厂女工联合大罢工,培养大批妇女干部,鼓励她们对抗军阀,反抗资本剥削,反对封建压迫,充实了革命的中坚力量,用另一个肩膀扛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

入女校、办学堂、对抗军阀、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事业、宣传无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桩桩一件件,本不该是她一个大家闺秀该做的事,结果她全做了。做着这些伟大而冒险的事,向警予终究无法躲过献身于自己的革命事业之中。

她一生向死而生,不愿做温室里的花朵,只愿做傲骨凌霜的寒梅,在一片萧条冷寂的旧中国大地上,开出了一朵鲜红而灿烂的花。我们今天的女性能拥有如今的地位,向警予功不可没。

4、“向蔡联盟”的血色之恋,向警予牺牲后,前夫发文悼念

向警予的牺牲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损失,也是全国妇女运动发展的损失,更对她的亲人、爱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她的爱人是

蔡和森

,她与蔡和森的婚姻虽然没有长长久久,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惊艳众人,让身边的人羡慕不已。向警予和蔡和森的结合,没有称为夫妻而是称为“向蔡联盟”,足以见得这份血色之恋的弥足珍贵。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蔡和森

向警予和蔡和森,经由蔡畅的介绍,在周南女校相识。蔡和森还记得初见向警予的样子,她一头利索的短发,言行举止都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那时,他们还在筹备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的计划。

1919年12月25日,在全国各界联合会代表和学生代表等人的目送中,向警予、蔡和森等三十多人踏上了前往法国的轮船。在这趟旅程中,蔡和森和向警予一起谈论政治学术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著作,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规划将来的人生之路。

这场航程经过太平洋、印度洋,穿过红海、地中海,持续了整整35天之久。在这35个昼夜里,蔡和森和向警予经常在一起谈心,坚定了彼此的友谊,把志同道合的情谊变成了真挚的爱情。他们在船上还写了一首诗,叫做

《向上同盟》

,决定两人结为一体,并肩作战,向着封建势力进击。

他们二人到达法国巴黎后,无暇欣赏这座城市美丽的风光,积极投身到当地的革命建设中去。在留学的这段时间,蔡和森和向警予在离巴黎不远的蒙达尼小镇学习,一个在男公学,一个在女公学,两所学校相距不远,他们基本上天天见面。

他们一边学习法语,一边还要做工,法语晦涩难懂,做工疲惫不堪,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但是在蒙达尼学习法文,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又一起到豆腐工厂做工的日子里,让向警予和蔡和森二人的感情更加坚固了。

1920年5月,向警予和蔡和森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法国蒙达尼举行了一场简单而令人难忘的婚礼。参加这场婚礼的有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也有新民学会的会员,还有一些被吸引过来的法国人,他们共同为这对自由恋爱的新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在参加婚礼的人当中,有一个半百老太太十分激动,她是蔡和森的母亲,也成为了向警予婆婆的葛健豪。她随着孩子远赴法国留学时,已经55岁高龄了。

葛健豪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媳妇,在结婚当天,葛健豪看向警予穿着朴素,没有结婚的喜庆样,特地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绸缎衣服。当时,一向简朴的向警予为了婆婆穿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她就脱下了绸衣,换上了普通的装扮。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结婚照

新婚燕尔的向警予与蔡和森,度蜜月的方式是将两个人在法国留学后所写的爱情诗篇,整理成册,命名为《向上同盟》。在拍摄结婚照时,向警予和蔡和森肩并肩,拿着一本无产阶级名作——《资本论》,这是见证他们爱情最好的东西,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旧社会中,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的最佳宣言。

婚后的向警予和蔡和森并肩作战,并生育了一男一女。遗憾的是,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人还是因为生活习惯不符,相处不如意,一拍两散。但是,分散的仅仅只有婚姻而已,他们二人之间的情谊,甚至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

1928年3月,向警予被捕后,蔡和森心急如焚,一直在想方设法营救她出来。可没过多久,蔡和森就得到了向警予遇害的消息。听闻噩耗,蔡和森悲痛万分,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是事实。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发文悼念自己的“妻子”,写道:“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

”三年后,蔡和森也不幸被捕。在相似的监狱大牢中,他和向警予一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31年8月4日,年仅36岁的蔡和森也随着向警予一起,为国家革命事业英勇就义。

5、父母为革命双双献身,一对儿女皆有所成

蔡和森和向警予双双为革命献身后,他们的一对儿女都很小,都不到十岁,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对父母的工作和父母的牺牲毫不知情。

姐姐蔡妮从出生起,就被送到姑姑那里抚养,随后又辗转多地,到了祖母葛健豪那里生活,那时弟弟蔡博也在祖母家。据蔡妮晚年回忆,她对母亲的印象不深,但深刻地记得一次母亲喊她起床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她记了一辈子。

父母二人都是搞革命的,家人的处境十分危险,祖母葛健豪带着姐弟俩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在向警予牺牲后,葛健豪强忍悲痛,带着蔡妮和蔡博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查,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我党的一个秘密住处中,姐弟二人才有了与父亲蔡和森相处的机会。

不久后,蔡妮和蔡博先后被送往了苏联。在苏联,他们独自成长,与陆续送来的党的高级将领的孩子互相取暖。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蔡博

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在异国他乡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蔡妮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做了一名普通医生。后来听闻国家急需俄文的翻译人才,她当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应国家之需,被调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了一名俄语老师。

而弟弟

蔡博

在苏联读了十年书,于1949年建国后回到了国内,在鞍钢炼铁厂工作。他凭借着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了国内钢铁行业的专家,为我国的冶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蔡家兄妹先后逝世时,没有留下什么物件,只有几张父母的老照片。在这些照片中,似乎还留有余温,无声诉说着他们对父母深深的思念。

1928年向警予牺牲,遗体被偷埋山坳,前夫发文悼念,儿女皆有所成

图|蔡妮

蔡妮和蔡博兄妹二人,作为向警予和蔡和森的孩子,在自己的领域内劳心劳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没有辜负他们英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给自己的英雄父母丢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