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圖古籍專家武漢講述《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

極目新聞通訊員 謝甯

12月4日,在讀者們的熱情期盼下,《永樂大典》湖北巡展系列講座的第三場活動在長江報告廳舉行。從《永樂大典》的成書經過、編纂方式、制作材料、收藏及價值、流通散佚、修複與保護、出版傳播等方面,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女士與大家分享了《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

國圖古籍專家武漢講述《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

極目通訊員 王亮 李蓉 攝

跨越600年風雨曆程,《永樂大典》備受世人關注。講座中,陳紅彥指出,1403年(永樂元年)7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達了修書的敕命。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采摘書契以來的百家之書;二是大,備輯為一書,不厭浩繁。《大典》編撰集三千編書隊伍,聚古今藏書,以“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編排方法,成最大類書,成祖閱後十分滿意,定名《永樂大典》。

國圖古籍專家武漢講述《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

曆史上公私藏書共同保護傳承着古籍,使中華文脈延綿不絕。當下很多成功的商人懂書、愛書,有愛書愛國的情懷,他們靈活地運作,讓國寶有更多的途徑走上回家的路。談到《永樂大典》的收藏及流散,必須說到《永樂大典》的正本和副本。陳紅彥說,《永樂大典》編成後未刻版,正本遷都後留在北京宮内藏書樓文淵閣,明亡之後,不知下落。嘉靖皇帝命人重錄了一部副本。副本抄錄完成後,存放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間,被移貯翰林院敬一亭。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淪為戰場,敬一亭被毀,《大典》幾乎全部被焚毀,幸存的殘本被肆意搶掠,散落世界各地。《永樂大典》副本迄今四百餘年,經曆兵燹火厄,人為偷盜等,不完全統計,散落在國内外的《大典》僅有400冊左右。

國圖古籍專家武漢講述《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

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陳紅彥帶領大家感受了這部鴻篇巨制的版式之美,紙張之良、書寫之秀、插圖之工。談到《永樂大典》在文獻儲存方面的巨大價值時,陳紅彥認為,《大典》是“輯佚古書的淵薮”的評價應是當之無愧。也就是說透過《永樂大典》可以看到大量後來已經失傳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對于學人輯佚和校勘古籍可發揮重要作用。清代四庫館臣曾從中輯出佚書300多種,加上後來學者所輯已達600種。

國家圖書館不但收藏着二百餘冊《永樂大典》,而且從很早就開始了對《永樂大典》的關注和研究。國家圖書館的缪荃孫先生、袁同禮先生、趙萬裡先生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永樂大典》的輯佚工作。陳紅彥強調,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研究《永樂大典》,必須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這部書的全貌。除了将現存于世的《永樂大典》全部仿真影印出版,還通過新媒體平台傳播《永樂大典》的音視訊資源、開發文創産品、舉辦各類展覽講座及互動式的活動等。

講座尾聲,陳紅彥特意向聽衆們展示了即将來湖北展出的三冊《永樂大典》的圖檔,這三冊《大典》主要是記載了有關湖北的曆史人物和事件。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