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52集:張镝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

作者:考公的蘋蘋

張镝要請戰,他就是為了打仗而來。

  但領兵到臨安三天了,趙孟傳忽然沒了動靜,連軍議都沒有召開過一次。救急如救火,八千大軍為勤王而來,按兵不動徒耗糧饷算什麼事。即便未到作戰時機,至少也要與衆将議出個方略來,下一步如何行動,好讓大家有個數。像這樣幾天裡一條軍令也沒有,甚至主将都神龍見首不見尾,不知躲在何處,哪裡像是來救國家危難的!

  張镝心裡焦急,胡隸也是不耐,便一同去尋趙孟傳問個明白。

  趙孟傳很懂得及時行樂,把浙東義軍的指揮中心設在西湖邊的一處别院,當胡、張師徒二人到别院求見時,卻被告知大帥不在,詳問去處,那門子還愛答不理,丢下一句“不知”,令人好不氣惱。最後還是胡隸找了一名相熟的小吏問出了趙孟傳的去處,原來是乘畫舫遊湖去了。二人枯等半日,還是不見人回來,隻好憤憤而回。

  第二日,再去别院,遠遠就聽到了絲竹之聲,張镝和胡隸直闖進去,他倆作為義軍中的大将,那狗眼看人低的門子也不敢強制去攔,未及禀報,二人已推門進了内院。

  總算是找到了人,而且人還不少,趙孟傳正在宴客,謝昌元、周進等人都在座,乍見二人闖入,都吃了一驚,不過趙孟傳久居人上,頗有處變不驚的氣度,他臉上隻是快速略過一絲難以覺察的不悅,馬上就一臉笑容的招呼起來。

  “阿蠻、砺鋒,方要遣人去請,你倆來的正好!”“快看座!”

  過去,胡隸是趙孟傳一手提拔,算得上親近,因他敢闖敢幹,被稱為“胡蠻子”,趙孟傳後來就稱他小名為“阿蠻”,這倒不是奚落,而是親切的表現。

  “相公不必勞煩,我二人隻說兩句話就走。”張镝行過軍禮答道。

  趙孟傳并不是宰執大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相公”,不過他已授華文閣直學士,成為館閣重臣,大宋極重館閣,算得上是宰相的後備人選,“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張镝尊稱他為“相公”倒也不為過。

  “二位不必多禮,軍中無以為樂,恰有宮内送出的禦酒,不如同飲幾杯!”趙孟傳已看出二人來者不善,但仍假意相邀。

  “多謝相公好意,但鞑虜未滅,胡某無心飲宴!敢問相公,何日出兵?”胡隸不繞彎子,單刀直入。

  “出兵嘛……前日陳相公召見本府,已同意令我軍直歸陳相麾下,暫駐臨安,策應中樞。是以,暫不出兵!”

  “暫不出兵?淮東淮西,一日三警,前線軍情,急如星火,相公竟說,暫不出兵!”急切之間,張镝也顧不得禮節,說話也有點直接。

  趙孟傳臉色微變,但仍帶着習慣性微笑,說道:“戰和大事,陳相公自有安排,何必心急,即來了,先坐下說吧!”

  “屬下要問的話問完了,告辭!”胡隸和張镝看也不看剛為他們布下的座位,拂袖而去。

  “真真跋扈,眼裡還有沒有尊長!”方邁出一隻腳,張镝就聽到了席間的周進已在那罵罵咧咧,他權當狗吠,也不計較,與胡隸一同出了别院的門,内院的絲竹管弦之聲又重新傳了出來。

  “商女不知亡國恨,西湖歌舞幾時休!”張镝忽然吟出這兩句本無關聯的詩句,卻正好印照了今日所見。

  對于趙孟傳而言,他入京的目标已經達到,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官也升了,志得意滿,夫複何求,難道還真的要帶兵去與兇惡的鞑子硬拼嗎?笑話,當然不可能了!校場誓師時的壯懷激烈隻不過是做給人看的,誰又會相信呢,也就姓張的,姓袁的,姓胡的那幾個傻子才當真。

  俗話說姜是老的辣,張镝本以為能借趙孟傳來造勢,卻不知,趙孟傳也恰恰在利用他而博名。趙孟傳的第一謀士謝昌元就曾悄悄給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文天祥,二是張世傑,兩人短短數月間驟得高位,憑的是什麼?不就是因帶兵勤王嗎。目前的局勢下,勤王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假設将來大局得保,自己作為救時之臣,地位必然攀升,入朝為相也不是夢想。退一步講,哪怕大宋朝沒保住,他手下有兵有将,就算降順“新朝”也能賣個更大的價碼。現在這第一步已經成功的邁出來了,姿态已經做足,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标,但下一步,他還沒笨到真賭上身家性命的地步,适可而止吧。前日連夜拜見陳宜中相公,陳相公“通情達理”,已經任命他守禦中樞的差事,短時間内,浙東義軍是不需開赴前線了。臨安風光好,何不趁這良機盡情遊賞呢!

  張镝、胡隸回到營中,師徒倆悶悶不樂,這回算是看清了趙孟傳的真面目,他那溫厚仁義的模樣,北上時慷慨激昂的樣子都不過是個假象,純粹是個欺世盜名之輩,屈居其下絕無出頭之日,必須要加快進度,掌握主動權。

  但又該怎麼做,帶兵脫離隊伍嗎,那與反叛無異,隻會讓小人占盡了大義名分,隻會讓自己苦心搭起的勤王大業瞬間倒塌,再忍耐一時吧。

  幾乎與張镝胡隸前後腳的功夫,袁镛也去求見了中軍主帥趙孟傳,結果可想而知,同樣被氣的夠嗆,他的反應也和張、胡如出一轍,憤憤而歸。

  第二天,空虛多日的中軍大帳忽然擂鼓聚将,胡、張、袁等人都是一喜,貌似終于有所行動了,還以為原先是誤會了趙孟傳。

  衆将聚至大帳之中,才知并無什麼軍事行動,而是朝廷朝廷的犒軍使者要來了,全軍要做好迎接。

  表表忠心,做做姿态,趙孟傳之流已經做的精熟,說什麼話、表什麼态,可以和劇本一樣提前排定。無非是将領們帶頭宣誓一下決心,帶動士兵們喊喊口号,讓朝廷聽到、看到自己是多麼的忠心。這次聚将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讓衆将領統一口徑,檢閱使來時,不要亂說話,“切切不可言戰”,勤王之軍竟然“不可言戰”,這實在算得上是個笑話了。對此趙孟傳給出的解釋是“北邊”有意派使節前來,陳相公谕令不得“擅啟兵端”,影響和談大局。

  蒙元南下以來,接收了大量的漢奸,也深谙攻心為上的思想,确實不停的派使節前來麻痹宋庭,但攻勢卻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屬于典型的一邊做婊子一邊立牌坊的作态。

  而我宋幾百年來從來不缺的就是投降派,臨敵想到的首先就是稱臣納币、止兵議和,過去與遼國是這樣,與金國是這樣,換做蒙元還是這樣。蒙古人樂得給宋庭一點幻想,反正一個使節費不了多少成本,哄騙住了宋人正好下刀。

  可惜我宋至今不悟,陳宜中之流還心心念念于和談,奉行不抵抗政策,嚴令邊将不得出擊。敵人已經磨好了刀,自己還要伸長了脖子讓他砍。

  “與虎謀皮!”張镝心中暗歎,但他并不當場指出,因為趙孟傳已經沒法說通了。但不知這個犒軍檢閱使是個什麼來頭,屆時或可争取一下。

  九月初十日,朝廷以老太後和小皇帝的名義,遣宗正少卿陸秀夫為檢閱使,犒勞臨安城内外諸軍。

  駐紮臨安東南的浙東勤王義軍,是陸秀夫犒軍的重要一站,他與若幹從人,攜帶了豬羊牛酒及上萬貫賞錢,當場撥下,令全軍士氣大漲。

第52集:張镝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

  陸秀夫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端端正正,行止得體,穿着整潔的官服,有大臣的風度,除此之外,似乎也并沒有什麼出奇之處,沒有什麼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張镝過去并不認識陸秀夫,但初次見面,心裡卻湧上來一股難以表述的複雜情緒。他忽然想起了一年前的那個奇怪的夢,那個痛苦不堪的夢,他好像在夢裡見過這個從未謀面的人。那個夢裡,有一個背負天子跳海的大臣,一直記不清相貌,但他見到陸秀夫的那一刻,夢裡的這個人忽然面貌清晰了起來,沒錯,就是眼前這個人。

  這是多麼匪夷所思的事,張镝悚然而驚,但他就是有一種回憶,仿佛是來自未來。有時候,眼前的人和事會那麼的似曾相識,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在經曆一種輪回,是否所有的未來都是曾經發生過的過去。

  當陸秀夫接見諸将慢慢走過時,張镝忽然出列叫住了他:“陸公留步!”

  陸秀夫目光沉靜,不苟言笑,聽到呼喚,他止步回頭。張镝的行為不合正常,在一群刻意逢迎的人當中顯得格格不入,不禁讓他多看了兩眼。

  趙孟傳皺眉,連連向張镝使眼色,又搶先對陸秀夫說道:“此乃恩科進士,新授汀州通判,我軍中副将張砺鋒。素來仰慕陸公文采,想是要讨教些文學。”

  陸秀夫似笑非笑,并不言語,誰會相信在犒軍之時忽然有一名軍将跳出來要向檢閱使讨教文學的。

  “陸公,下官非為請教文學,正欲請教朝廷和戰之事。”

  “唉呀砺鋒!陸公是犒軍使,非監軍使,貿然問兵事哪裡合适嘛!況且陸公事務繁忙,哪有閑暇談論!”

  “陸公見諒,這張砺鋒年少,說話做事毛躁了些,咱這邊請!”趙孟傳知道陸秀夫是個鐵杆主戰派,深怕他與張镝“勾搭”上了,故此趕忙敷衍,轉移話題。

  陸秀夫卻不理會趙孟傳的指引,而是面向張镝道:“年輕人關心朝局是好事,本使奉旨犒師,正要宣示諸軍,北虜暴虐,我大宋必要抗争到底!”

  “镝等深受皇恩,必定為國蹈死捐軀而不悔!我有備虜之策一份,煩請陸公代呈!”張镝當場獻策,一旁的趙孟傳臉都綠了。當面被搶風頭倒是小事,就隻怕陸秀夫那油鹽不進的家夥往朝中亂說一通,萬一那老太後一時心動,将自己派到前線去。那樣的話,即便有陳宜中相公的保護恐怕也捂不住了,那麼自己“韬光養晦”的計劃就泡湯了。

第52集:張镝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