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作者:方志江蘇

南宋,中國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朝代!從靖康之恥到崖山浮屍十萬,雖然這一百五十年風雨飄搖,卻誕生了一大批極具中華男兒氣節的人物。其中有文官不愛财的文天祥,有武将不惜死的嶽飛,更有一個讓世人看到一個民族铮铮鐵骨的陸秀夫。他與文天祥、張士傑同稱“宋末三傑”,系鹽城曆史上第一個宰相,也是第一個配祠孔廟的建湖人。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陸秀夫紀念館 趙小青/攝

陸秀夫生于南宋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淮安州鹽城縣長建裡(今建湖縣建陽鎮)一世代書香之家。高祖諱蘊,字敦信,年少知名,系宋哲宗紹聖年間進士,官至禦史中丞。曾祖諱榮,字升卿。祖諱彥敏,字大有。父諱聞霆,字芳春,元配夫人章氏,名倩娘,章氏病逝後,繼娶玉牒趙氏為妻,生三子,長子清夫、次子秀夫、三子秀士。胞兄清夫,又名達夫,字君明;胞弟秀士,又名秀甫,字君敏;秀夫,字君實,赓續傳統,奮發攻書,成為文韬武略、保國衛民的南宋最後一位左丞相。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郭鴻峻繪陸公像,鹽城陸公祠藏

幼年陸秀夫生長的時代,正處于宋政權苟安江南、北方強大的蒙古族政權滅金後派軍大舉南侵的動亂年代。地處江淮之間的鹽城為北疆。其時,蒙古張柔等分道入境,射陽湖浮居者數萬,家家有兵杖,處處防侵掠,内憂外患,民不聊生。正是在這兵荒馬亂,非避不可的情勢下,嘉熙三年(1239年),年僅3歲的秀夫便随父母南徙京口(今鎮江丹徒),在朱方鎮汝山腳下的堂舅趙士誠家過起了寄居生活;三年後也正是在這裡開啟了他的入學求知生涯。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陸秀夫史料與研究》載陸秀夫畫傳

陸秀夫6歲随兄清夫一起上學。據《遺民錄》本記載:秀夫遷徙京口的第三年即拜當地孟逢大、孟逢元為師,就讀京口南郊鶴林寺,從師拜讀至13歲的7年中,始終秉持“學而習之、求而持之”意念,堅持從讀萬卷書做起,集思廣益,乃至“不待師教,日進不休;下筆多奇語,美妙冠群侪”,全賴他善用二孟書館中的豐富藏書。二孟先生以宿學教授生徒,以詞賦聞名鄉裡,有大國小童逾百人,知君實不凡,獨贊其為“非凡兒”;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陸秀夫傳回故裡,至建陽酺神廟,即景忠書院和南宋“四門學”所在地,又得到衆多名家教誨和文史典學之熏陶。不久,又随父母再下丹徒,二進鶴林寺修文習武。這期間,他走遍京口三山的和靖、學通、明道等書院,尤其是自漢以來藏書最豐的焦山蔣氏焦岩書院,勵精求讀,特别是在東藏、西藏兩處書院中,暢所遨遊,放懷品味,幾近忘我。堅韌不拔,博覽精研,使之終達學富五車,才高群僚的境地。

告别十年寒窗的陸秀夫便進入人生的應試趕考階段,并且佳音不斷,捷報頻傳,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16歲的陸秀夫赴淮安州參加鄉試即考中貢生,同時獲得補太學牒深造資格。二年後的1254年,18歲的他赴省城應試又奪得魁首。次年,19歲的他赴京城殿試又一舉成功,得中二甲第二十七名進士,與文天祥、謝枋得等同榜。陸秀夫三榜連捷後,對同榜同鄉的王良臣、劉應發說:“吾侪當思報國,方不負此舉!”複考官王應麟聞之,召陸秀夫相見交談,并對其說:“見卷,予不勝喜;今又聞賢論,何讓天祥,可喜可賀!”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陸秀夫進士及第後便逐漸進入仕途。1259年,23歲的他啟任幕府機宜。襄樊失陷後,在主戰派前方将領李庭芝力薦下,1274年11月,38歲的他奉召入朝任兩淮制置使參議官兼淮南東路提刑(兵刑合一的文官武職)。不久,皇家又破格加擢他非比尋常的參議官、提轄、文思院、提刑和禮部侍郎等5項要職。

1275年春,皇家又加擢他司農寺丞、宗正少卿和皇室内侍等諸務,成為皇家最親密的重臣。1276年正月,在降不成、戰不能的情況下,朝廷最終擇定南遷,益、廣二王出走海上。為迓迎國脈,圖謀中興,是年潤三月初,陸公召張世傑等人議商建立海上行朝,益王趙昰登基。新帝接位時,特授陸公為左丞相,在海上行朝的授職依次為中書舍人、直學士、權尚書、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士和參贊都督軍事等。總之,在官階和權柄層次上都得以進一步提升,足見朝廷對他的信任與重用。

在宋元交替之際,當南宋的帝後輔臣們向元屈膝投降、忍辱求生之時,在東南沿海怒火燃燒的土地上,卻站起了大批鐵骨铮铮、力挽狂瀾的忠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壯麗史歌。受命于危難之際的陸秀夫便是這一群體中的傑出代表。

據李庭芝傳記和諸朝帝王本紀所載,陸秀夫北疆抗元長達14年之久。14年間,為了保國衛民,他倡導的堅持一戰的立場始終沒有變,輔佐朝廷,率領軍民,拼死抗争,而決不向敵人屈服。1275年,元軍大舉南下,水陸并進,深入東南腹地。這時,李庭芝麾下衆多僚屬紛紛逃散,唯陸秀夫等人臨危不懼,與李庭芝同舟共濟,誓死抗敵。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1276年3月,元軍包圍臨安,南宋謝太後率年方4歲的宋恭宗出城投降。危急關頭,陸秀夫倡議急召駐定海大将張世傑等共議複興大業,并積極籌劃建立海上行朝,到南方開辟抗元基地。同時,說服朝廷啟用賢臣文天祥。不久,則因舉薦文天祥遭殲臣陳宜中陷害而被貶至潮州。但他忍辱負重,仍時時以抗元複國為念,興辦學士館,宣傳民族大義,褒揚忠貞氣節。

1277年9月,在張世傑等人要求下,陸秀夫重新還朝。還朝後的他,立即整頓朝政和軍務,并随行朝與元軍進行海上周旋。1278年4月,年幼的趙罡帝在舟中驚風病逝,群臣多欲散去,還是陸秀夫一番慷慨陳詞激勵了朝廷在場人士,于是又擁立8歲的趙昺登基,改國号祥興,并在崖山設立行宮和軍營,使駐崖兵力由幾萬人發展到20多萬人。最後一段時間,他外籌軍旅,内調工役,支援張世傑、文天祥的軍事抗戰等等,受到華南人民及廣大抗元将士的稱頌。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1279年2月,宋、元雙方進行了最後一場生死大決戰,也是曆史上有名的崖山大海戰。大戰發生時,元軍以降元宋将張弘範為都元帥,李恒為副,分南、北兩路向宋軍圍攻。宋軍燒毀了岸上的行宮與軍營,移居海上,謂之海上行朝。所有士兵被布置在千餘條木船上,并用繩索相連,形成方陣。

指揮将領張世傑将20餘萬将士安排到海上死守。戰鬥打響後,元軍斷了南宋小朝廷的淡水及柴薪管道。2月6日,在連續斷水斷糧,将士無力再戰的情況下,宋軍船陣被元軍攻破。43歲的陸秀夫眼見大勢已去,在元軍圍攻帝舟時,先拔劍驅妻倪氏、三子八郎、四子九郎及幼女跳入海中。随後跪對宋帝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不必再受其辱,當為國死!”說罷背起腰系玉玺的少帝趙昺縱身躍入大海。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陸秀夫背負宋少帝蹈海殉國石雕

這一躍,結束了南宋,曆時319年的宋王朝至此而亡;這一躍,書寫了中國曆史最慘痛、最悲壯的一頁;這一躍,成就了千古一相陸秀夫。他與國共存亡的忠烈剛毅,令山海為之動容;他舍身報國的浩然正氣,凜冽天地間,千古不朽!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近日,由建湖縣志辦編纂的《陸秀夫史料簡編》正式出版發行。全書分為生平傳略、家世小考、求學登科、入朝輔政、北疆抗元、負帝蹈海、志行節操、轶事輯錄、故地思懷、美德流芳十編,反映了陸秀夫忠心耿耿抗戰,為愛國而負帝蹈海波瀾壯闊的一生。

衆人皆知文天祥,而我更敬陸秀夫|方志江蘇

《陸秀夫史料簡編》是建湖縣志辦在現有文史資料基礎上,進一步挖掘陸秀夫文化資料及南宋史料,編纂的一部史料簡編,旨在弘揚陸秀夫堅貞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青少年學習陸秀夫刻苦求學的治學态度,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學習陸秀夫情系桑梓的為民情懷和清正廉潔的務實作風。該書将陸秀夫曆史資料的研究與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融為一體,運用地方文化資源,講好建湖故事,為進一步擴大和提升陸秀夫出生地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快發展文旅産業造勢助力。

作者簡介:

許兆廣,從事文字工作50餘年,進階政工師。曾任縣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原縣政協文史委員、現政協文史研究員。參與過建湖縣志續志、水利志等志書和文史史料撰寫工作。在市、省、國家級刊物用稿多篇。

文章來源:建湖縣地方志辦公室特約供稿

稽核、釋出:張一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