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崖山之戰時,一個士兵跳海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璋滅了元朝

崖山之戰

公元1278年,南宋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左丞相陸秀夫、太傅張世傑護衛衛王趙昺逃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市崖山鎮)登基。次年正月,元軍從三路包圍崖山,宋軍在張世傑率領下點燃宮殿、房屋,将船隻一字排開,抵禦元軍攻擊。雙方對峙兩月有餘,宋軍糧盡援絕,以飲海水為生,元軍架起火炮攻打,宋軍終于兵敗,至三月十九日主力盡喪,崖山海戰結束。

崖山之戰時,一個士兵跳海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璋滅了元朝

崖山之兵敗後,張世傑率11艘大船突圍而走,陸秀夫背着趙昺跳海而亡,随行十餘萬軍民見無法突圍,也随陸秀夫跳海,珠江水面為之塞滿。元軍主将張弘範志得意滿,命人在崖山岩壁上刻下“鎮國大将軍張弘範滅宋于此”。數月後,張世傑溺亡于珠江外海,文天祥在南嶺被俘,囚禁三年誓死不降,向南跪拜後從容就義,死前留下《正氣歌》。

崖山之戰時,一個士兵跳海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璋滅了元朝

崖山之戰,神州沉淪,華夏族首次全境淪喪于異族之手,江淮以南文章錦繡之地亦為腥膻所染,壟畝莊稼淪為異族牧牛放馬之所,華夏子孫代代為奴矣。然而每當華夏族危急之際,總有志勇之士挺身而出,驅逐外寇,恢複中華。崖山之戰中,一陳姓士兵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朱元璋起兵于淮泗,數年間橫掃中原,追亡逐北,逐元軍于北海,複華夏之衣冠,為史上再造中華之第一人。

揚王行實

據朱元璋為其外祖父所撰《揚王行實》和《祭外祖揚王文》,陳姓士兵名諱已失,維揚人,為大将軍張世傑麾下士兵。崖山之戰中,陳姓士兵跳海未死,與幸存者漂上岸邊,以死馬為食。一夜夢見白衣人入夢,囑咐其不要吃馬肉,今晚有船隻靠岸。到後半夜,果然有船隻靠岸,一紫衣人入夢告訴他“船來了”,醒來時人已經在船上,原來是以前的統制官将其救起。

崖山之戰時,一個士兵跳海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璋滅了元朝

當時該統制官已降元軍,元将命其将後來歸附者投入海中,統制官不忍,将陳姓士兵藏于船闆下,每日将食物從縫隙中漏下。數日後,陳姓士兵行蹤暴露,正惶恐不安之際,船隻在海上遇見飓風,左右盤旋,不得前進。陳姓士兵假裝精通巫術,當即仰天禱告,風浪頓時停歇。元将大喜,免其一死,并将其送至岸上。

陳姓士兵回到老家維揚後定居盱眙津裡鎮,以巫術為生,生育兩女,次女即淳皇後,嫁于朱世珍後生育四子二女,即朱興隆、朱興盛、朱興祖、朱元璋和太原長公主、曹國長公主。

朱元璋北伐

崖山之戰時,一個士兵跳海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璋滅了元朝

公元1367年,朱元璋掃平江南,攻克四川,書《谕中原檄》,昭告“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命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常遇春為副将,率25萬大軍北伐中原。明軍先取山東,後進河南,由商洛道入關中奪取潼關,剪除元軍羽翼,然後揮師直指大都。公元1368年七月,距離崖山海戰結束89年,各路明軍會師于天津,八月攻取大都,元廷倉皇北顧,由居庸關逃至上都,至此華夏長城以南盡複舊觀。

崖山之戰時,一個士兵跳海僥幸未死,89年後他的外孫璋滅了元朝

朱元璋既平天下,效仿前朝建廟祭祖。他出身寒門,祖宗親戚在戰亂中均已失散,乃下令四處尋訪,追封祖父朱初一為熙祖裕皇帝,祖母王氏為裕皇後,父親朱世珍為仁祖淳皇帝,母親陳氏為淳皇後,外祖父為揚王,并親自作祭文悼念。朱元璋祖上均為平民,這在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而祖上無英明人物對開國皇帝來說并不光彩,于是揚王的地位就顯得更高了。朱元璋即位後曾想回維揚祭奠,但因公務繁忙終未成行,于是派遣外甥李文忠回家鄉祭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