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戰役是一場對于中國影響極大的戰争,有很多網友提及這場戰役都痛心地說,崖山之後國之不存。而有專家分析,其實宋元對戰,包括崖山戰役,實際上是同族兩兄弟,張世傑和張弘範之間的交手。

而經崖山一戰後,宋王朝徹底滅亡,中國曆史進入了元朝時期。
張世傑是漢族人,但出生在金國,金國被蒙古覆滅後就投奔了張柔,後不幸因獲罪逃至南宋。到了南宋後,雖然毫無根基,好在才華滿腹,後因屢獲戰功,得到了重用。和文天祥、陸秀夫并稱為宋末三傑。
而張弘範和張世傑是同宗兄弟,張世傑所投奔的張柔就是其父。張弘範是漢族人,但卻是生活在蒙古統治時期的漢族人,自父親起,就為蒙古效力,骨子裡已經将自己當成了蒙古人。他戰功顯著,也很得忽必烈的信任,被任命為蒙古漢軍都元帥。
曾有人反對張弘範上司元軍,連張弘範自己也多有推辭之意。但是忽必烈的意思很堅決,還誇了張弘範一族從張弘範的父親張柔開始就一直對蒙古忠心耿耿,最後賜了一套劍甲給張弘範。
崖山戰役,張弘範是蒙古軍的統帥,在其帶領下蒙古軍大獲全勝,徹底粉碎了南宋最後一絲複國希望。戰後,張弘範意氣風發地在山崖上刻下“鎮國大将軍張弘範滅宋于此”。明朝時候,心學奠基者陳獻章特意在這句話前,加了一個“宋”字,借此諷刺其亂臣賊子一般的行徑。
早在元軍即将兵至臨安城下時,南宋王朝大廈将傾,張世傑和文天祥都是想要背水一戰。可是依當時的情況來看,與元軍大戰是極其不明智的選擇。雖然這樣可以保全自己心中的氣節,但是結局隻會是全軍覆沒,那就一點複國希望都沒有了。
這一提議被否決了,後來張世傑又勸皇帝和太後逃至南邊的海上,以避元軍,為宋王朝留得一線生機。這一提議依然遭到了反對,有大臣稱,不如占據一城,偏安一隅,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後再謀大事。
就在幾番争論中,蒙古的鐵蹄打了過來。倉皇中,張世傑和陸秀夫隻能帶着兩個兒皇帝“宋端宗趙、宋末帝趙”逃走,按照自己的計劃邊打邊退,一路南下,最終到了崖山。而他的同宗弟弟張弘範作為蒙古軍統帥,也追擊到崖山。
身為同族,張弘範一開始還是想勸降張世傑,并且派張世傑的外甥去遊說張世傑,但被無情拒絕,張世傑是鐵了心要與南宋共存亡。
張世傑的英雄氣節可歌可泣,但指揮作戰能力比張弘範還是有所差距,因為他的部署失誤,崖山兩頭出海口被元軍把持,宋軍被元軍包了餃子,最後在兩面夾擊下潰不成軍。眼看大勢已去,張世傑本想着帶着幼主宋末帝逃走,但被陸秀夫拒絕。
陸秀夫深知已無力回天,便先是将自己妻女推下海,然後給小皇帝穿上龍袍,背着小皇帝投海自盡了。
聽說宋少帝已經身亡,張世傑也無心再戰,将士們勸張世傑先上岸,張世傑搖頭拒絕悲悸道:亡了一君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對趙氏能做的都做了,我活着是想再立新主從頭再來,但事已至此,都是天意。随後張世傑随風浪溺死在海中。
其實一開始宋軍還是有望翻盤的,整體來看,元軍一共才兩萬兵馬,還分道進行南征。張弘範作為先鋒,也就是說實際上在張弘範手中的兵馬還不到兩萬。而南宋那邊,有足足二十萬人,可惜這裡面有一部分都是毫無戰鬥力的兵将家屬和行政官員。
這其實對于用兵來說是很不利的,因為行軍的速度會變慢許多。但是,如果不将這些人一起帶着逃亡,士兵們自然不會同意,也怕由此引起軍心不定,甚至是嘩變就更糟糕了。是以,這實在是無奈之舉。
再加上,張世傑的決策還是有失誤的地方。當時有人提議搶先占領海灣,以便最後有一條向西後撤的生路。張世傑聽後大為生氣,認為這是士兵畏懼元軍,想要潛逃。于是,用大火自毀行宮,逼得全部的人都隻能決一死戰。
張世傑此舉屬于活生生地将自己的生路給斷絕了,放棄了出海口,又沒有準備足夠的水資源。沒有水的士兵怎麼可能打得好仗呢,張弘範就是趁着南宋士兵虛弱又疲憊的時候,大舉進攻,一次拿下張世傑七艘戰船。
但如同文天祥寫就的《過零丁洋》一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世傑的赤膽忠心,也永遠被記載了曆史的豐碑上。而和他同族的張弘範則受盡後人的辱罵,譴責他是無恥之徒,身上的血都是白流了。
張弘範年僅四十出頭就病死,孫子一輩在争權奪位上站錯了隊,五個孫子及其族親全部處死。有網友說這也許就是報應,張弘範自己深受忽必烈信任,為元朝立下奇功,卻被元朝皇室滅了族。
但在現在看來,不過是各謀其政,各為其主罷了。